第九章帳中駁答(第1/1 頁)
。”
皇甫嵩看向王允,冷笑說道“賊人受妖道蠱惑,已是無可救藥。今時赦之,明日受蠱,後日再反。反反覆覆恐成涼州之禍,倒不如悉數坑殺,壘成京觀,以為威懾河南黃巾。”
王允耐著性子,說道“漢民受賊人蠱惑,實因故州郡官吏教化不周。我代天牧民,當以仁愛之心治民,另輔教化之道。今赦餘孽,將可示漢恩浩蕩!”
皇甫嵩語氣生硬,說道“張角兄弟亂河北,諸賊匪首起河南。今若赦之,反不利大漢平賊。豈能因蠅頭之利,而忽視天下大局。”
王允神情漸有不悅,皇甫嵩如果屠殺兩萬餘名豫州黃巾,反而會讓他不好安撫豫州郡縣。
而張虞聽著皇甫嵩冷酷言語,心中實在不得勁。
他自穿越以來,雖殺了不少人,但更多因兩軍交手所殺。殘害俘虜,以及屠殺老弱婦孺,在他看來無疑於劊子手,更別說被屠殺者,還是受苦漢民,僅因飽受欺壓之故,不得已反叛。
“朱將軍之見呢?”
皇甫嵩看向朱儁,希望朱儁明確坑殺俘虜的軍令。
朱儁看了眼王允,眼神存在猶豫。
他自身為寒門士人,瞭解底層百姓情況。在中央為官前,他率部平定過交趾叛亂。那時的他招降叛軍數萬人,並將其一一安撫。今下令坑殺黃巾俘虜,熟讀儒家經學的朱儁暫無這份狠辣手段。
見朱儁猶豫,張虞咬了咬牙,今若不出來,為被俘的人講幾句話,張虞都會於心不安。
張虞趨步出列,昂首立於帳中,拱手說道“朱將軍、皇甫將軍,僕以為不可坑殺降虜。”
見狀,眾將紛紛用驚詫的眼神看向張虞,而皇甫嵩不曾想區區百石小吏的張虞敢出列反駁。
“為何不可坑殺?”皇甫嵩幽幽說道。
“稟二位將軍,昔高祖與項羽爭天下,項羽殘酷無義,坑殺秦兵於鉅鹿,再焚燒阿房宮。高祖仁善濟民,收降為己用,入關中約法三章,遂得民心,定兩漢之基業。”
“我朝既為聖朝,豈能效項羽之殘酷所為,為顯朝廷仁德,當赦餘孽,以安民心!”
張虞無畏皇甫嵩的目光,侃侃而談,說道“且兵者曰,圍城必示活門,所以開其生路,行圍三缺一之策。今二位將軍告叛者必死,餘者雖死而不降。”
“賊從者有百萬之眾,烽煙遍佈七州二十七郡,若不赦降者,則天下將無降者,彼時攻之則士卒傷,久戰則日耗巨資。二位將軍輾轉千里,率兵攻伐必死之寇,恐非良計!”
說著,張虞恭敬而拜皇甫嵩,說道“如將軍所言,殺虜或能威懾諸寇,然今兵戈初起,河北大禍未平,實不宜妄動刀兵。”
“另朝廷度支艱難,兩萬餘眾如能赦免,當能滋生賦稅,以繳於朝廷。雖杯水車薪,但卻多多益善。”
張虞的三點闡述下來,可謂邏輯清晰,毫無破綻,引得不少人為之側目。
王允本不滿張虞隨意出列,但見張虞這般言語,也是暗中頷首。
皇甫嵩捋須深思不語,而朱儁與曹操眼眸中則是露出讚賞之色。
《唐書·列傳十二》“程普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人也。初為州郡吏,有容貌計略,善於應對。從徵黃巾,太祖舉普於王允,允闢為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