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世家的眼(第3/4 頁)
,便義正言辭地說道:“陛下啊,依臣之見,此事您應當如此這般處理,唯有那般去做方才妥當啊!”說罷,他抬起頭來,目光炯炯地注視著高宗,眼神之中滿是殷切與期盼。
李治微微頷首,表示已聽到長孫無忌所言,但他那略顯稚嫩的面龐上,此刻卻流露出一絲難以掩飾的無奈之色。只聽他輕聲回應道:“朕知曉了,舅父大人。只是有時,朕亦希望能夠依照自身之意行事,而非處處都聽從他人之言吶……”話雖如此,可面對這位德高望重且權勢滔天的舅父,李治深知自己目前還無法完全擺脫其影響和束縛。
李治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實際上卻並非那種雄才大略、英明睿智的君主。每當他坐在朝堂之上,面對那堆積如山的政務奏摺時,常常會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湧上心頭。這種力不從心的感覺就像是一張無形的大網,將他緊緊地束縛住,令他難以掙脫。
由於自身能力有限,李治在處理朝政事務的時候,往往不得不依賴於朝中那些經驗豐富、智慧過人的大臣們所提出的建議。對於每一個決策,每一項政策的推行,他都需要小心翼翼地聽取大臣們的意見,並權衡其中的利弊得失。儘管如此,他仍然時常擔心自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從而給國家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然而,這樣的處境卻讓李治內心深處充滿了羞愧與自卑。作為天下共主,本應具備高瞻遠矚的眼光和果敢決斷的魄力,可如今卻只能像個學生一般,事事都要向他人請教。這種反差使得他在夜深人靜之時,常常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而另一邊,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一眾大臣們,卻絲毫沒有察覺到李治內心的這些痛苦掙扎。他們看到的只是李治對他們的建議言聽計從,認為這是陛下謙遜好學、從善如流的表現。於是,他們紛紛稱讚李治道:“陛下真是明智啊!您能廣納賢臣之言,從善如流,無論是一言一行還是一思一念,皆無可挑剔,實乃我大唐之幸事!”殊不知,這番讚美之詞落在李治耳中,卻更像是一根根刺,深深地扎進了他那顆早已脆弱不堪的心。
在如此沉重的壓力之下,李治彷彿置身於一片漆黑且沒有出口的迷宮之中,心中的苦悶如同洶湧澎湃的潮水一般,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宣洩的缺口。每日面對朝堂之上的爾虞我詐、權謀紛爭,回到宮中還要應對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和繁瑣事務,這一切都令李治感到身心俱疲、不堪重負。
就在李治深感絕望的時候,命運之神似乎眷顧了他,讓他邂逅了那位如花似玉、溫婉可人的蕭淑妃。初見蕭淑妃時,她那傾國傾城的容貌以及柔情似水的氣質便深深地吸引住了高宗的心絃。每當李治與蕭淑妃相處在一起,她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語都猶如春日裡和煦的微風,輕輕地拂去了高宗心頭的陰霾;又恰似冬日裡溫暖的爐火,慢慢地融化李治內心深處的堅冰。也正因如此,李治那顆原本被憂愁所籠罩的心,才得以在蕭淑妃的陪伴下暫且得到一絲慰藉。
有一回,李治與蕭淑妃共度良宵之後,情不自禁地將懷中的佳人緊緊擁入懷中,並深情款款地說道:“蕭淑妃啊,你可真真是朕的心肝寶貝!”聽到這話,蕭淑妃不禁嬌羞地輕笑出聲,宛如一朵盛開的桃花般嬌豔動人。只見她微微仰起頭來,含情脈脈地注視李治,柔聲細語道:“陛下謬讚了,臣妾不過是想盡自己所能,讓陛下能夠一展笑顏罷了。”
然而,儘管李治沉醉於與蕭淑妃的濃情蜜意之中,但他心裡非常清楚,這種甜蜜只不過是一種暫時的逃避而已。畢竟,他與蕭淑妃身份地位懸殊,彼此之間存在著太多難以逾越的鴻溝。他們雖然能夠共享魚水之歡帶來的快樂,但卻始終無法真正做到推心置腹、坦誠相待。
正所謂樹大招風,隨著蕭淑妃日益受寵,她在後宮中的風頭逐漸蓋過了其他嬪妃。而這自然引來了王皇后的極度不滿和深深嫉妒。於是乎,一場圍繞著爭寵奪權展開的明爭暗鬥在後宮中愈演愈烈……
“陛下啊!那蕭淑妃近來愈發不像話了,她竟然又做出如此這般之事......”王皇后滿臉哀怨地站在高宗面前,喋喋不休地抱怨著。只見她眉頭緊蹙,眼眶微紅,一副受盡委屈的模樣。李治微微皺起眉頭,心中暗自嘆息。他輕聲說道:“皇后,朕知曉你的心思,可這蕭淑妃嘛,倒也並非一無是處。”說罷,李治輕輕地擺了擺手,似乎想要平息王皇后的怒火。
然而,王皇后卻並不領情,她瞪大了眼睛,提高了聲調說道:“陛下,難道您當真不覺得那蕭淑妃太過任性妄為了麼?臣妾身為後宮之主,實在難以容忍她這般肆意胡為!”此刻的王皇后已然有些激動起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