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暗流湧動(第3/4 頁)
難上加難啊!”
未等這名將領話音落下,另一旁的將領便趕忙接過話頭,憂心忡忡地補充道:“是啊,將軍!更要命的是,敵軍彷彿對咱們的一舉一動都瞭若指掌似的。他們總是能夠精準地找到咱們的補給線路,並屢屢發動襲擊。每一次的襲擊都讓咱們損失慘重,不僅物資大量丟失,還有不少士兵因此傷亡。長此以往下去,恐怕咱們還沒與敵人正面交鋒,自己這邊就先支撐不住了呀!”
李績站在營帳之中,雙手抱胸,眉頭緊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終於,他抬起頭來,眼神堅定而果斷地下令道:“傳我命令!全軍上下即刻做出戰術調整,摒棄之前那種硬碰硬的正面交鋒方式,轉而採用更為靈活多變的遊擊策略。我們要像風一樣穿梭於敵軍之間,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此外,務必充分利用當地的一切資源。無論是山林中的野果、溪流裡的清水,還是百姓家中的存糧,都不能放過。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減輕對後方補給線的依賴,確保我們能夠在這艱難的環境下堅持更長時間。”
然而,儘管唐軍計程車兵們個個英勇無畏,在戰場上舍生忘死,但殘酷的現實卻擺在眼前——他們實在難以克服糧草短缺和惡劣氣候所帶來的雙重困境。那一日,陽光熾熱得彷彿能將大地烤焦,空氣中瀰漫著令人窒息的悶熱氣息。就在這樣的天氣下,唐軍與高句麗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戰。
雙方殺聲震天,兵器相交之聲不絕於耳。但隨著戰鬥的持續,唐軍逐漸感到力不從心。由於長時間的行軍和戰鬥,士兵們早已疲憊不堪,加之糧草供應不足,飢餓和虛弱開始侵蝕他們的身體。最終,在一番激烈的廝殺之後,唐軍不得不忍痛選擇撤退,帶著滿身的傷痕和滿心的不甘離開了戰場。
李績靜靜地佇立在硝煙瀰漫、滿目瘡痍的戰場之上,遙望著那一群逐漸遠去的身影——他們正是剛剛從激烈廝殺中撤退下來的己方士兵。望著這一幕,李績的心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遺憾之情。
“唉!此次出征,本欲一舉征服那頑固不化的高句麗,奈何天不遂人願吶……”李績喃喃自語道,聲音之中飽含著深深的無奈與不甘。然而,儘管此番征討未能達成預期目標,但他深知,麾下這些英勇無畏的唐兵們所展現出的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捨生忘死的勇氣,絕對不容任何人小覷。
在踏上返回長安歸途的漫長征途中,李績始終眉頭緊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當中。他心裡清楚得很,這場戰事雖說以失敗告終,可其給予大唐王朝的經驗教訓卻無疑是極其珍貴且無價的。經此一役之後,在往後的悠悠歲月裡,大唐軍隊必將痛定思痛,加倍注重後方後勤補給線路的精心構建與維護;同時,對於作戰地域的當地氣候條件及複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等方面情況,亦會予以高度重視並展開深入細緻地研究調查。如此一來,方能確保下一次出征時萬無一失,戰無不勝!
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長安皇宮內的龍椅之上,面色凝重地凝視著遠方,彷彿能夠穿透重重宮牆看到那硝煙瀰漫的戰場。他靜靜地等待著來自前線的最新訊息,心中既充滿了期待又隱隱有些不安。
終於,一名風塵僕僕的信使快馬加鞭趕到了長安,帶來了前方戰事的情況。當李世民聽到唐軍撤退的訊息時,他微微一怔,但很快便恢復了鎮定。他深知戰爭的變幻莫測,勝負往往難以預料,即使是身經百戰的李績也無法保證每一場戰鬥都能取得勝利。
次日清晨,陽光灑在金碧輝煌的朝堂之上,群臣們早早地來到殿中,等候著太宗的召見。李世民穩步走上龍座,目光掃過下方的眾人,然後緩緩開口說道:“諸位愛卿,想必你們已經知曉了前方的戰況。李績將軍率領我大唐將士浴血奮戰,雖最終無奈撤退,但他已然盡力而為。戰爭之事,本就充滿變數,其結果未必盡如人意。然而,我們切不可因此而氣餒消沉。”
說到此處,李世民稍稍停頓了一下,接著語氣堅定地繼續道:“此次失利乃是給我們敲響的警鐘!我們應當從中吸取教訓,認真總結經驗,查詢不足之處。同時,更要大力加強國家的綜合實力,無論是軍事、經濟還是政治等方面,皆需不斷發展壯大。唯有如此,方能為下一次的征戰奠定堅實的基礎,確保我大唐的軍旗永遠飄揚在勝利的彼岸!”
眾臣聽後紛紛點頭稱是,齊聲高呼萬歲,表示願為大唐的繁榮昌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朝堂之上,氣氛凝重而莊嚴。文武百官們整齊地排列著,他們身著華麗的朝服,面容肅穆。當聽到關於此次戰爭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