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兩隻狐狸(6)(第1/1 頁)
知道,這不是一次尋常的問話,而是一次試探。
皇帝看似漫不經心,但每一個問題都步步深入,將她的態度與能力剖析得一清二楚。
關寧輕輕撥出一口氣,目光微斂。
“這位高居九五之尊的君主,從來都不會輕易表露心跡。他要的,從來不是簡單的才學,而是將才學與膽識兼備的利器。”
*
關寧躬身退出宣政殿,厚重的殿門緩緩閉合。
殿內重新陷入一片沉靜,唯有御案上的茶盞冒著一絲嫋嫋熱氣。
皇帝的目光依舊停留在案上那張策論上,許久未動。
他的指尖輕翻動三次紙張,這才淡聲道:“顯允,站在旁邊聽了這麼久,覺得如何?”
趙懷書緩緩上前,躬身行禮,低聲答道:“回陛下,關掌記識時務,言辭婉轉中見鋒芒。奴婢以為,她之言論切中大康律法弊端,膽識與智慧俱佳。”
皇帝眉峰輕挑,語氣平淡:“只是‘切中律法弊端’嗎?”
趙懷書垂目,稍作思索,繼而答道:“奴婢以為,關掌記之論,不僅是對律法的見解,更是對時局的洞察。她提出律法應‘取信於民’,這看似常理,實則直指如今權貴輕視法度、朝綱難明的亂象。她善於借事論道,將關乎律法的道理,層層剖析為朝政問題。此見解,著實不凡。”
皇帝聞言,淡淡一笑,放下手中的策論,轉身望向趙懷書,目光如深潭般幽深:“你倒是看得清楚。”
趙懷書垂眸,沉吟片刻,補充道:“關掌記善於借策論論道,又以律法為引,點出朝政弊端,未逾雷池半步,卻已直擊要害。她的言論不僅切中律法改革之要害,更有大局意識,處事從容,進退有度,話中留有餘地,既能說服人,又不失敬畏。奴婢以為,她對這種平衡的把握實屬難得。”
皇帝點了點頭,眼中浮現出幾分意味深長的笑意。
他從案上取過一張紙,隨手展開,緩緩道:“這是今日殿試的策論之一,朕挑出來給她看了看。”
趙懷書未露聲色,只垂首靜待皇帝繼續開口。
皇帝將紙抬起,燭火映照出行雲流水的字跡。
他微微眯起眼,語氣聽不出喜怒:“你可知,這是任子洲的文章。”
趙懷書恭敬答道:“奴婢知。”
他頓了頓,微微轉頭,踱步到門邊,語氣忽然輕緩下來:“太傅以前,常提攜新人。”
趙懷書聽到“太傅”二字,心頭一凜。
他知道,這是皇帝極少提及的名字,且每一次提起,都意味深遠。
皇帝微微一笑,笑意不達眼底。
他轉身走回案前,緩緩道:“太傅曾說過,要看一個人是否堪當大任,不是看她現在,而是看她在亂局中的抉擇。”
他頓了頓,轉身看向趙懷書:“她很像太傅。”
趙懷書聞言,心頭微微一震。
他深知,“太傅”二字是皇帝口中的極高評價,而能得到這種比擬的人,絕非尋常之意。
皇帝看著案上的策論,眼神深不可測,忽然淡淡道:“這三人,朕已知曉他們才情。”
趙懷書聞言,眉心微動,抬眼看了皇帝一瞬,卻發現對方早已低頭翻閱朝案,那雙眸子掩在垂下的睫毛後,看不清深意。
皇帝未抬頭,語氣平淡:“繼續盯著徐家的案子,尤其是大理寺的動向。朕要看到一個交代。”
趙懷書拱手:“奴婢明白。”
良久,皇帝擺手示意,趙懷書退下。
離開宣政殿的那一刻,他才微微鬆了口氣,腦中卻反覆迴響著皇帝最後的那句話,隱隱有種山雨欲來的壓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