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節(第2/3 頁)
味了。
&esp;&esp;陳英:“這就是你未來的先生,于謙於廷益,你先生是千古英傑,你要跟他好好學。”
&esp;&esp;小朱元璋驚呆了,瞪眼望著于謙,慢慢流露出了神往之色。
&esp;&esp;于謙微笑,走過去牽起了他的手,帶他向著書院內走去:
&esp;&esp;“今日,我們先來學習第一課……”
&esp;&esp;小朱元璋十分地頑皮,四處亂跑,導致一開始進度緩慢,學習頗為吃力。
&esp;&esp;有時,天幕上的太祖陛下都看不下去了,不免要站出來吐槽幾句。
&esp;&esp;然後又被馬皇后輕嗔怒嘆,揪到旁邊,好一陣無奈。
&esp;&esp;每到這時,于謙都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耐心,一個字一個字地教他。
&esp;&esp;小朱元璋到了來年春暖花開,愈發坐不住。
&esp;&esp;唉,他惆悵地托腮。
&esp;&esp;外面春光大好,自己卻要整天被關在屋裡學習。
&esp;&esp;可他一回頭,看見先生清亮如秋水,彷彿倒映著一整片白鷺洲長天的眼眸,就覺得,好像還是有必要學一學的。
&esp;&esp;若干年間,于謙將一切都教給了他。
&esp;&esp;帝王之道,縱橫之術,君子六藝,諸子百家,運籌決策……
&esp;&esp;凡是他所懂得的一切,都讓小朱元璋學習過、嘗試過。
&esp;&esp;有的很感興趣,有的一般般,有的……最好還是當做這種事根本沒發生過。
&esp;&esp;小朱元璋:《古琴學習,一個時辰,從入門到放棄》。
&esp;&esp;于謙:“……”
&esp;&esp;你可真是能耐了啊。
&esp;&esp;對此,小朱元璋表示不服:“先生,明明你自己也不怎麼彈琴,那個掛在書房牆上的琴,我從來沒見你碰過!”
&esp;&esp;話音剛落,他瞧見對面的先生,露出了一種怔然如水、充滿哀傷的神情,似清風般低迴。
&esp;&esp;“那是你師祖留下的琴”,于謙輕聲嘆息。
&esp;&esp;那張題字為「正氣歌」的琴,猶是懸掛在牆上,彷彿輕輕撥絃,還能聽見那年舟山島上穿林而過的海風聲。
&esp;&esp;卻是斯人已去。
&esp;&esp;遺掛猶在壁,流芳未及歇。
&esp;&esp;小朱元璋拽拽他衣角:“先生不要難過,師祖是個怎樣的人?”
&esp;&esp;于謙把弟子散落的作業收拾起來,微微一笑:
&esp;&esp;“他啊,是一個很好很好,影響了我一生,讓人見了就覺得「除卻巫山不是雲」的人。”
&esp;&esp;……
&esp;&esp;張珪的漢法有效緩解了漢人的處境,讓百姓生活出現好轉。
&esp;&esp;然而,隨著至治三年,張珪罷相,朝廷叛黨發生政變,一切重又陷入了無盡的深淵。
&esp;&esp;小朱元璋有感於生民哀苦,便決定外出行走,謀一番大事。
&esp;&esp;他這次,倒也不是孤零零一個人上路。
&esp;&esp;他的一個“伯公”,廬陵著名富商張千載,散盡家財,給了他一大筆啟動資金。
&esp;&esp;他的另一個“伯公”,浙東著名民間義士領袖謝翱,則給了他一批故舊的聯絡方式,與可用的人馬。
&esp;&esp;這些年間,外公陳英在安徽一帶行走,陸續遇見了不少可塑之才。
&esp;&esp;比如,一個天生偉力,身高臂長,成天想著打架的小朋友。
&esp;&esp;比如,一個年幼多病,家境貧寒,口體之奉皆不若人,卻又過目不忘的小神童。
&esp;&esp;再比如,一個出生在晨曦東昇之時,極其聰明伶俐,喜歡剖擊問難的怪才。
&esp;&esp;等等,還有很多。
&esp;&esp;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平虜軍曾在這些人的家鄉征戰過,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