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節(第2/3 頁)
軍萬馬奔騰。
&esp;&esp;一堵又一堵數層樓高的水牆,從半空中傾砸而下,沖垮了整個營地。
&esp;&esp;浩蕩的潮水淹沒了所有的一切,造成人仰馬翻。
&esp;&esp;天地間,再不聞炮火和人語,只有這一種咆哮聲在排山倒海地迴響,勢如雷霆般不可阻擋。
&esp;&esp;于謙駭然:“這是……錢塘江潮?”
&esp;&esp;天幕上,朱祁鈺也終於找到了答案,幾乎在同時說:
&esp;&esp;【至元十八年十二月末,錢塘江大潮氾濫,淹沒整片沿岸。】
&esp;&esp; 轉戰千里
&esp;&esp;錢塘江大潮, 在最不應該來的時候,到來了。
&esp;&esp;五年前,它的遲遲未至, 葬送了一整個南宋帝國。
&esp;&esp;如今,在平虜軍最為鼎盛的時候,它又意外而至, 摧枯拉朽, 徹底斷絕了他們一戰掃平臨安的希望。
&esp;&esp;于謙卻沒有時間再感嘆什麼“天不佑大宋。”
&esp;&esp;今夜,江潮格外迅猛, 每過一息, 都有無數的人馬被潮水捲走。
&esp;&esp;縱然于謙就在錢塘長大,那麼多年間, 他都從未見過如此浩蕩磅礴的大潮。
&esp;&esp;彷彿是天意註定,這場遲到了五年的潮水,要為大宋最後興起的希望做一次終結。
&esp;&esp;一股浪潮湧動過來,他下意識拉住了先生,語氣急切道:“如今當何為?”
&esp;&esp;文天祥當機立斷:“速變六合方位, 莫管輜重, 避往高地!”
&esp;&esp;“好!”于謙拔劍守在先生身邊。
&esp;&esp;其實這個時候,軍事上的最佳方案是一鼓作氣, 衝入臨安城中躲避。
&esp;&esp;但江潮氾濫, 將對城中百姓造成威脅,他不可能選擇這麼做。
&esp;&esp;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明明可以選擇用投石機等重器強行攻城,卻選擇了更為溫和的圍城進攻方式。
&esp;&esp;就是不想對生民、對這座故都造成破壞。
&esp;&esp;張千載登高一呼, 敲響了撤退的戰鼓, 聲如雷動, 裹挾著萬千波濤轟鳴在天際。
&esp;&esp;平虜軍紀律嚴明,第一通鼓尚未完畢,六部軍已然依照六合的陣型,飛快變化。
&esp;&esp;此陣本出於初唐時期的六花陣,文天祥此前進行了大幅度改造,使其進可攻,退可守,與浙東臨海一帶的地形、以及平虜軍的特效能夠相容。
&esp;&esp;眾人各司其位,趁著嗚嗚連雲的號角聲中,維持著陣型飛速後撤,不同戰陣之間互相勾連,極為嚴密,宛如蟄伏的游龍,穿行於刀鋒乍現的暗夜間。
&esp;&esp;這本是一場極為有序的撤退——
&esp;&esp;然而,在自然的無窮偉力面前,人類的一切行為都顯得如此微弱而渺小。
&esp;&esp;又一波巨浪狂卷轟擊過堤岸,平虜軍原本齊整的陣型立刻被衝散,潮水將戰士們裹挾著拋起,在浪花中沉沉浮浮,各自掙扎。
&esp;&esp;水霧浸染了遠望的視線,皆成了一片白茫茫。
&esp;&esp;波浪衝刷過來,如同一道道利劍,將平虜軍的六部各自隔斷,無法再形成一個完整的軍陣。
&esp;&esp;臨安城中的義軍看到這一幕,頓時目眥欲裂!
&esp;&esp;原本,義軍們經過一夜廝殺血戰,折損無數,已經控制住了城門。
&esp;&esp;正準備開門迎接平虜軍,來一場內外交攻,掃平張珪。
&esp;&esp;然而此刻,江潮來勢洶洶,自天邊而至,盤旋著呼嘯著彷彿要毀去所有的一切。
&esp;&esp;城頭呼應的義軍霎時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不知該如何是好。
&esp;&esp;若是繼續開城,與平虜軍匯合,江水勢必會倒灌入城,滔滔席捲,引發浩劫。
&esp;&esp;無數的民居將會被沖垮,無數的百姓將因此而罹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