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節(第2/3 頁)
浩氣凜然的人,未來興復中原衣冠,再開漢家盛世,使得天下人家家足稻梁,蒼生不必再受倒懸之苦。”
&esp;&esp;“如此這般,我與先生,重壤下亦可以瞑目了。”
&esp;&esp;陳英垂淚道:“你放心,孩子一出生我就教他讀書識字,學會這些東西,定不負所托。”
&esp;&esp;他又問:“那你呢?”
&esp;&esp;于謙沉默。
&esp;&esp;在此刻,他想起了文天祥死前的叮囑:“若守不住……切不可再圖謀南下,重演一遭海上舊事,使我百姓生民徒受其害。”
&esp;&esp;他這一生,從未向命運低頭。
&esp;&esp;可到了此時,他終於不得不承認,世間確然存在著一些事,是人力無法企及的。
&esp;&esp;比如——
&esp;&esp;臨安城前的那一場大潮,射向先生的那支箭,還有元人的鐵軍。
&esp;&esp;轉戰千里,翻過了關山難越,而關山之外,尚有青雲高不可攀。
&esp;&esp;縱已竭盡所能,燃燒所有,也只能是慘淡長夜中的一抹霜火孤燈,照亮這短短一霎而已。
&esp;&esp;勢單力薄,狂瀾已難挽。
&esp;&esp;平虜軍當然可以選擇繼續沿著長江,南下撤離,遁入閩地。
&esp;&esp;那裡甚至仍有許多百姓簞食壺漿,心嚮往之,無比願意支援義軍。
&esp;&esp;可即便去了,也不過是多延續一段時間的迴光返照而已。
&esp;&esp;元人的統治已經無法撼動,要想區區一地反攻全境,也已經成為了完全不可能的事。
&esp;&esp;繼續轉移作戰,非但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給江南地區的百姓招致更殘酷的災難和報復。
&esp;&esp;所以,于謙最終決定,就停留在舟山,哪裡都不再去。
&esp;&esp;這就是最後的終結了。
&esp;&esp;正如在未來,面對奪門之變,他掌控兵權,明明擁有可以摧枯拉朽、制止一切的實力,卻為了維護社稷穩定,而按兵不動,犧牲己身。
&esp;&esp;這一次,他同樣在最後慘烈的落日餘暉中,走向了自己選擇的決絕終局。
&esp;&esp;寧正而斃,弗苟而全,正是如此。
&esp;&esp;……
&esp;&esp;南明永曆位面。
&esp;&esp;永曆皇帝看著這一幕,轉頭去問上首的鄭成功:“延平王,還要去問于謙要不要帶著平虜軍,轉航臺灣、呂宋嗎?”
&esp;&esp;鄭成功長嘆一聲:“不必了。”
&esp;&esp;于謙已經做出了自己的抉擇。
&esp;&esp;鄭成功身邊有著詳盡的臺灣和呂宋地圖,每一處細小的路線和堡壘,都瞭如指掌。
&esp;&esp;在他的計劃中,如果不是本次天幕出現,他將先後收復這兩個地方。
&esp;&esp;臺灣淪落在荷蘭紅毛鬼手中,百姓受盡屈辱,不斷起義。
&esp;&esp;呂宋島被西班牙人佔據,島上華人屢次遭到大規模屠殺。
&esp;&esp;鄭成功勃然大怒,早有揮師報仇的念頭。
&esp;&esp;為此,他制定了詳盡的調查與作戰計劃,也打算接下來自己進入崖山海戰副本,就直接帶著崖山軍民遠航。
&esp;&esp;即便是後世魏源的《海國圖志》,對臺灣、呂宋二地,甚至澳洲地區,也不過泛泛之談,遠比不上鄭成功知之甚詳。
&esp;&esp;如果於謙願意轉航,他幾乎有十成十的把握,可以讓對方帶人平安抵達。
&esp;&esp;但是……
&esp;&esp;每個人終究是各有各的路要走。
&esp;&esp;“一杯酒,敬於忠肅公”,鄭成功執起玉杯,遙對涼夜,清冷如霜河的眉宇間浮現出了一絲哀傷,“走好。”
&esp;&esp;還有許多的位面。
&esp;&esp;許多的人傑。
&esp;&esp;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