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節(第1/3 頁)
</dt>
&esp;&esp;張弘範,是一個出生在金國,為蒙古效力的漢人。
&esp;&esp;可謂buff疊滿了。
&esp;&esp;在他的一生中,跳槽純屬尋常事,幾十年前金國滅亡的時候,他就已經跳槽過一次了。
&esp;&esp;金國的滅亡十分慘烈。
&esp;&esp;金哀宗完顏守緒,古往今來最有骨氣的君王之一,一生悲歌慷慨,國君死社稷。
&esp;&esp;金末帝完顏承麟,巷戰而死,與國同葬。
&esp;&esp;懸瓠月落城上牆,天子死不為降王。
&esp;&esp;臣子戰死和自殺殉節者,更是多達近五百人,這個資料放在歷朝歷代都很突出。
&esp;&esp;當然,這些都跟張弘範沒什麼關係。
&esp;&esp;張弘範他爹張柔,一聽說元人勢大,很乾脆地降了大元,獲封汝南王,位高權重。連帶張弘範也一路榮華富貴,青雲直上。
&esp;&esp;張弘範那個時候就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金國滅亡了,這些金臣都要紛紛抗爭,寧死不降。
&esp;&esp;早點投降,搏一個高位,不好嗎?
&esp;&esp;就像他現在也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文天祥如此冥頑不靈,非要給宋國殉葬!
&esp;&esp;張弘範決定進行最後一次嘗試:
&esp;&esp;“文山先生,你在哪裡不能當丞相,在哪裡不能實現抱負?我大元,有先丞相耶律楚材振興儒學,你以後當了丞相,大可以放手施為,施行德政,何必再執迷不悟,為已滅之南國勞心傷神?”
&esp;&esp;他懇切地說完這番話,等了很久。
&esp;&esp;但文天祥始終沒有任何回應。
&esp;&esp;“好,好,好!”
&esp;&esp;張弘範終於怒極反笑,摔門而去:“希望你來日去了大都,踏上刑場,態度還能如此強硬!”
&esp;&esp;于謙又等了好一會,見張弘範怒氣衝衝地走上了另一艘船,要去查閱戰果。
&esp;&esp;他見四下無人,緩緩推開門。
&esp;&esp;天色已然轉暗,暮色西沉,屬於宋國的那一輪太陽,將在今日以後,永遠地墜入崖海深處。
&esp;&esp;文天祥就著昏暗的燈光,在一筆一畫地寫著什麼。
&esp;&esp;他容色憔悴,清骨支離,因長期的囚徒生涯而顯出幾分蒼白枯槁。
&esp;&esp;唯獨眉間風華如故,彷彿洗去經年的風霜,還是當年臨安桃花滿肩、玉樹臨風計程車子。
&esp;&esp;史書說文天祥,“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儼然是個絕世美人。
&esp;&esp;于謙見過很多他的畫像,書房中就掛著一幅。
&esp;&esp;這張畫像在許多時候曾激勵過他,不畏艱險,一往無前。
&esp;&esp;囹圄中,荒村外,沙場間,命懸一線時……
&esp;&esp;他甚至還寫了《文丞相畫像贊》,“氣吞寰宇,誠感天地。陵谷變遷,世殊事異……”
&esp;&esp;但即便看了畫像無數回,都沒有此刻親眼所見,來得攝人心魄。
&esp;&esp;于謙慢慢走過去,見文天祥在重新謄寫那一首《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
&esp;&esp;他的眼神寂靜而哀傷,一筆一畫,浸透了痛悼故國的滄桑。
&esp;&esp;“再等一會。”
&esp;&esp;文天祥見到自己案前投落了一片陰影,當作是張弘範派人來殺自己。
&esp;&esp;他頭也不抬,冷冷道:“寫完這些絕命辭,便可以上路。”
&esp;&esp;可下一瞬,有一縷碎玉新雪般的淚痕自空中墜落,滴落在抄詩的紙上。
&esp;&esp;文天祥錯愕地看去:“你……”
&esp;&esp;“文山先生,我……”
&esp;&esp;于謙抬手一抹,發現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