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第1/3 頁)
</dt>
&esp;&esp;所謂【翰墨不可斷】,正好符合蘇軾被貶在外的狀態。
&esp;&esp;他有事沒事,總喜歡給自家弟弟寫信,寄一些詩詞歌賦,看山要寄,觀水要寄,對明月要寄,聽夜雨也要寄,字字句句意在筆外,言不盡是思念,情深義長。
&esp;&esp;比如最近,就寄來了《記承天寺夜遊》。
&esp;&esp;“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兼懷子由[2]。”
&esp;&esp;蘇轍一開始還有點感動,心想哥哥遠在千里之外,居然還遇上了一位願意陪他半夜起來嗨的知音,這是多麼美好的事啊。
&esp;&esp;更加美好的事情,是哥哥在這個時候居然還惦記著他,“兼懷子由。”
&esp;&esp;大冤種張懷民:“……”
&esp;&esp;太過分了,有人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esp;&esp;然而,蘇轍讀著讀著,臉色就變了。
&esp;&esp;不對勁,這“兼懷子由”四個字,看墨跡,明顯是後來加上去的。
&esp;&esp;這時,蘇轍再回頭看他哥寄過來的信件,便發現,那些華美的詞藻、錦繡的文字背後,分明寫著最情真意切的四個大字: “我!在!敷!衍!”
&esp;&esp;蘇轍:喂,快把他的感動還回來啊。
&esp;&esp;……
&esp;&esp;大明,景泰位面。
&esp;&esp;景泰帝朱祁鈺倚在榻邊,遙看天幕,蒼白的臉上浮現出一絲微笑:“【日月同光】,這個詞一定是在讚美廷益。”
&esp;&esp;于謙於廷益,不僅是他的救世宰相,也是力挽狂瀾、拯救大明社稷的功臣。
&esp;&esp;正因為有于謙,才能讓“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可不正是“日月同光”?
&esp;&esp;宮殿內,寂寥無聲,亦無人應和。皇帝病重,從者都被屏退,只小心翼翼地站在遠處靜待。
&esp;&esp;這一年,是景泰七年的末尾。
&esp;&esp;距離那場驚心動魄的京城保衛戰,已經過去了許久。然而,卻有另一場驚心動魄的變故,即將在短時間內發生,關於南宮那位太上皇。
&esp;&esp;朱祁鈺對即將到來的事情並非毫無預感,可因為自己的病,卻對一切感到茫然,無所適從。
&esp;&esp;或許,這次天幕降世,能夠帶來一絲轉機。
&esp;&esp;“來人,宣于謙覲見”,他輕咳著說。
&esp;&esp;……
&esp;&esp;三國,蜀後主位面。
&esp;&esp;劉禪驕傲地挺起了胸脯。
&esp;&esp;別人都只是認領了一個天幕誇獎關鍵詞,而阿斗他不一樣,他覺得天幕上這些詞——
&esp;&esp;全!部!
&esp;&esp;都是在誇他的相父!!!
&esp;&esp;【貞如松柏】,這難道不是在誇他相父心智堅定,他爹劉備三顧茅廬,好容易才將人請出山?
&esp;&esp;【日月同光】,這難道不是在誇他相父的隆中對和出師表,名垂宇宙,堪與日月爭輝?
&esp;&esp;【浩然永垂青史】,這還用說嗎,他相父的聲名必將萬古流芳!
&esp;&esp;【萬劫難滅丹心】,這簡直就是直接點名了好吧。他相父征戰經年,一生都在堅持北伐,立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難道還稱不上萬劫難滅丹心?
&esp;&esp;劉阿斗盤算下來,一套邏輯嚴絲合縫,完全沒毛病!
&esp;&esp;漸漸地,劉阿斗看著天幕,眼中流露出了無比的懷念之色。
&esp;&esp;相父一切都是那麼好,只是……
&esp;&esp;他已經離開二十年了啊。
&esp;&esp;同一時間。
&esp;&esp;劍閣巍峨的城樓上,白髮蒼蒼的老將軍姜維,也發出了同樣的感嘆:“是啊,這些話顯然都是在讚美丞相,丞相的一言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