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節(第2/3 頁)
術細節難關,崖山人只需要完全照做就好。
&esp;&esp;在經歷了無數昏天黑地、繁忙緊張的操作之後,他們的進展是驚人的,艦隊看起來已經是像模像樣了。
&esp;&esp;鄭成功一向信奉的是,“在實踐中查漏補缺,透過實戰不斷進步”,當即就命令各軍隊帶著新式武器,向四面八方進發。
&esp;&esp;先是打下一些有主的小島,掃平得很順利,後來,又瞄準了一個有著較高開化程度的國家,占城。
&esp;&esp;前大宋丞相陳宜中不想在崖山殉國,曾一路逃到占城這裡,此人品德敗壞,私心自用,早在臨安時,就曾屢次暗害中傷陸秀夫。
&esp;&esp;如非張世傑竭力相護,阻擋陳宜中,陸秀夫已不知葬身埋骨於何處了。
&esp;&esp;當然,陳宜中現在已經死了,也省了鄭成功派人將他再殺一遍。
&esp;&esp;這一年,還發生了一些大事。
&esp;&esp;那就是蒙元大將阿里海牙,正派大軍討伐占城。
&esp;&esp;由於陸秀夫等人都在蒙元那邊掛上了名號,人盡皆知,而小一輩的人卻還沒有。
&esp;&esp;所以,最終確定就是由蘇劉義的長子蘇景瞻,帶著裝備精良的新宋軍團,前往占城支援當地人民抗戰,打擊蒙古。
&esp;&esp;而次子蘇景由,則作為新任兵部尚書兼呂宋島全權指揮使,就留在了呂宋這邊,負責鎮守巡邏,順便看看需不需要在合適的時候支援一波自家兄長。
&esp;&esp;在出發前,鄭成功再三耳提面命,此次出征,只能打出“新”的旗號,而不能展示任何與“宋”相關的旗號。
&esp;&esp;包括張世傑在內的所有人都不明白:“為何不能打出宋的旗號?讓蒙古人知道我們還沒有毀滅,這樣不好嗎?陸上的宋人也會心生希望,跨海過來投奔我們。”
&esp;&esp;鄭成功斬釘截鐵地告訴他們:“萬萬不可。”
&esp;&esp;“在我們擁有和蒙元正面抗衡的實力之前,絕對不能和陸上的普通百姓接觸。”
&esp;&esp;張世傑不悅道:“那些都是我們的同胞,難道就棄之不管了?”
&esp;&esp;鄭成功緩緩閉目,充滿了沉痛之色,長嘆一聲道:“他們唯有什麼都不知道,暫時才能保得安全,否則——”
&esp;&esp;“只會演變成又一場「遷海」而已!”
&esp;&esp;遷海,這是後世數以百萬計的黎民蒼生,所經歷的災難與血淚慘痛。
&esp;&esp;也將成為鄭成功一生都難以釋懷的悲慟。
&esp;&esp;儘管在南明永曆位面,遷海令尚未發生,但根據之前鄭成功入場參賽時,所看到的天幕介紹,他已經可以推斷出那是怎樣一場可怖的事件。
&esp;&esp;更甚於江陰八十一日,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esp;&esp;東南沿海的人民一向歡迎鄭成功軍隊。
&esp;&esp;每次鄭成功與清兵作戰,他們都在簞食壺漿相迎,許多時候鄭軍缺糧,完全就是沿海百姓這麼一小壺、一小鬥湊出來的。
&esp;&esp;後來,順治和康熙為了切斷百姓對鄭成功的援助,下令沿海百姓內遷百里,手段極其殘酷暴烈,進行了一場又一場的大屠殺,死者屍骸相枕,不計其數。
&esp;&esp;鄭成功毫不懷疑,一旦江南百姓知道海外有宋,一定會來投奔他們,到時候,忽必烈恐怕也會下達同樣的遷海命令。
&esp;&esp;這是所有人都不願看到的!
&esp;&esp;所以,即便是那些留在大陸上的漁民們,東奔西走,所聯絡的也是散落在民間,本就有意抗元的各路義士豪傑、遺民士紳們,而非普通百姓。
&esp;&esp;張世傑沉默了許久,壓不住滿腔怒火:“……竟會如此,這些蠻子當真是畜生!”
&esp;&esp;就這樣,蘇景瞻打著“新”的旗號,前往占城助戰,利用火力優勢,特別是船頭的萬斤大炮,將阿里海牙大軍打得狼狽不堪,只能倉皇敗走。
&esp;&esp;占城人民齊聲歡呼,熱情地邀請蘇景瞻和他的軍隊留下,多多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