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節(第2/2 頁)
,見有個青年道人身似青松,墨髮披散,神色淡漠地立在斜陽盡處,眸中萬頃雲濤生滅。
&esp;&esp;李泌是從隱居途中趕來的,見寇謙之如此打扮,似乎也在隱居,便有意同這位道友結識一番。
&esp;&esp;寇謙之自然應允。
&esp;&esp;二人相熟之後,他心中別有一番感嘆:“鄴侯總司百揆,位極人臣,尚能隱退入山,我那朋友倘若也能如你這般,及時避禍林泉,歷史上何至於……”被抄家滅族。
&esp;&esp;李泌微訝道:“是崔司徒麼?”
&esp;&esp;“看來此事後世流傳甚廣”,寇謙之為之默然,眸中掠過一縷極為深沉的嘆息。
&esp;&esp;也正是這一抹嘆息打破了他冰冷如霜的氣場,使得他看起來像個真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道門小神仙了。
&esp;&esp;李泌又道:“我聽聞漢肅祖皇帝已然入主你們位面,崔司徒已與你一同歸隱,想來歷史上的悲劇不會再發生了吧。”
&esp;&esp;寇謙之輕嘆一聲:“此事說來話長,我與伯淵本在山中隱居得好好的,決計不復入世。誰料有一日他醒來,體內忽然換了一魂,自稱是來自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他身死族滅的前夕,見了我便抱著我失聲痛哭,一會說後悔當初不聽我勸他歸隱之言,一會又說「華亭鶴唳從此不復」,我真的……不知該如何是好了。”
&esp;&esp;李泌愕然道:“異世之魂?竟有這等事?”
&esp;&esp;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不遠處的于謙立即聯想到了自身情況。
&esp;&esp;他見了這麼多的古代名人,已經完全分不清虛實,但聽了這話又難免心中迷惑。
&esp;&esp;既然有一個崔浩,說不定自己也是一樣的情況。
&esp;&esp;于謙湊過去,不動聲色地問:“崔司徒所言,你可曾核實過?”
&esp;&esp;寇謙之一怔:“自然有。只是我更關心我那好友原本的魂魄在何處,是流離在外,或者在他本身的身體中沉睡,還是……互換去了太平真君十一年。”
&esp;&esp;李泌蹙眉,浮現出了一個猜想:“既然歷史上的崔司徒在太平真君十一年身死,倘若你好友恰好去了那個時空,又在這期間被處死了,那他……”
&esp;&esp;怕不是要魂飛魄散。
&esp;&esp;“這正是我所擔心的”,寇謙之亦眉峰緊鎖,“所以我想找明世祖動用反向許願籤。”
&esp;&esp;他其實已經在 番外二
&esp;&esp;從瓦剌的主力駐地返回大明京師, 有一條必經的河流,叫做灤河。
&esp;&esp;也先不想再在毫無價值的朱祁鎮身上浪費錢,於是沒有派人護送。
&esp;&esp;這日, 在灤河邊,一隊超級豪華的大船佇列魚貫而出,迎接朱祁鎮過河, 可謂給足了排場!
&esp;&esp;于謙本來要親自過來, 送堡宗上路,但任他話說了一籮筐, 朱祁鈺堅決不同意讓他沾染這種晦氣事。
&esp;&esp;弒君可不是什麼好聽的名聲, 哪怕是前任廢君也一樣。
&esp;&esp;翌日,于謙還打算再進宮爭取一番, 不料朱祁鈺忽感風寒,見面時神色蒼白,語氣微弱,于謙一時關心自家陛下的身體,也就暫時忘了堡宗那茬。
&esp;&esp;等他再度想起來的時候, 商輅已經帶人出發了。
&esp;&esp;于謙趕忙追到城邊, 拉住他正要殷殷叮囑一番。
&esp;&esp;本來還在發愁該如何說服對方,結果二人對視一眼, 商輅的眸光陡然由朦朧轉為犀利, 定格半晌,神一般地來了句:“侯安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