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篇 唐德宗本紀(第1/4 頁)
李適,小名迢郎,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十位皇帝也,承繼大統,光啟唐氏之基業。其先世積德累仁,至於德宗,更顯皇恩浩蕩,澤被四海。初,李適以奉節郡王之位,受封於朝,年少而英姿勃發,有龍鳳之姿,朝野皆望其成大器。
寶應元年,天下紛擾,安史之亂未平,李適臨危受命,擔任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雍王,統軍討逆,誓復河山。彼時的他,雖年少卻心懷天下,以國家之安危為己任,日夜操勞,不辭辛勞。其麾下將士,皆願為其效死命,奮勇殺敵,誓斬賊首。歷時數載,終平叛亂,李適之名,威震四海,朝野上下,無不稱頌其英勇。
次年,李適拜尚書令,權傾朝野,然其並未因此而驕奢淫逸,反而更加勤勉於政,日夜憂思國家之事。廣德二年,李適被立為皇太子,儲君之位,已定天下之心。其為人寬厚,待人以誠,朝臣皆敬愛之。
大曆十四年,李適即位,是為德宗皇帝。即位之初,李適以強明自任,立志中興大唐。其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朝綱為之一振。彼時,朝中人才濟濟,各展所長,共謀國事。楊炎為相,才華橫溢,其提出的“兩稅法”,改革稅制,減輕百姓負擔,深得民心。國家財政漸趨寬裕,百姓安居樂業,頗有一番中興氣象。
然世事難料,人心易變。李適在位日久,漸生怠惰之心,任用倖臣盧杞等輩,朝政日非。盧杞為人奸詐,善於逢迎,其主張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致使民怨沸騰。百姓苦不堪言,紛紛揭竿而起,天下大亂之兆已現。
建中二年,李適發動削藩戰爭,意在平定四方之亂,一統天下。然彼時社會和政治條件尚未成熟,加之用人不當,致使四鎮之亂與涇原兵變接連爆發。叛軍勢如破竹,直逼長安。李適驚慌失措,被迫出逃,輾轉奉天、梁州等地,歷經千辛萬苦,方得保全性命。幸得宰相李泌及大將李晟、渾瑊等人忠心耿耿,協力平亂,方使國家免於傾覆之危。
自此之後,李適心灰意冷,轉而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對藩鎮多事姑息。朝政日益腐敗,宦官專權,朝臣敢怒不敢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家危在旦夕。
然李適在位時期,亦非全無建樹。其內部興起了古文運動,韓愈、柳宗元等輩,才華橫溢,文章千古流傳。彼等以復古為旗號,倡導文以載道,反對駢文浮華之風,為後世文學之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對外關係上,李適亦有所作為。其聯合回紇、南詔、大食等國,共同打擊吐蕃,為“元和中興”創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彼時,吐蕃勢大,侵擾邊境,百姓深受其害。李適審時度勢,與鄰國結盟,共謀破敵之策。歷經數載征戰,終使吐蕃退卻,邊境得以安寧。
一度重開安史之亂後被吐蕃切斷的東西陸路交通,亦是李適在位時期之重要功績。彼時,絲綢之路被吐蕃阻斷,東西方貿易受阻,國家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李適派遣使者,歷盡艱辛,終使絲綢之路重新開通。東西方文化、商品得以交流互鑑,國家經濟漸趨繁榮。
李適善屬文,尤工於詩。其詩作清新自然,意境深遠,深受後人喜愛。《全唐詩》等錄有其詩,流傳千古。其詩中多有抒發憂國憂民之情,亦有描繪山水田園之美。讀其詩,如見其人,其憂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
史載李適在位時,曾下令修建崇陵,以為身後之所。彼時的他,或許已預感到國家之危難,自己之無力迴天。故修建陵墓,以求身後之安寧。然世事難料,陵墓雖成,國家之危難卻並未因此而消除。李適駕崩之後,國家依舊動盪不安,百姓生活困苦。
李適在位二十七年,其間歷經風雨滄桑,國家之興衰起伏,皆繫於一身。其初以英明自任,力圖中興大唐;然後期卻漸生怠惰之心,任用奸臣,致使朝政日非。然其畢竟為一代帝王,曾有過輝煌之業績。其一生之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說。
昔人已逝,往事如煙。今人讀史,當以史為鑑,汲取前人之經驗教訓。李適在位時期之興衰起伏,亦可為今日之借鑑。國家之興衰,非一人之力所能左右;然一人之行為,卻可影響國家之命運。故為君者當勤政愛民,為臣者當忠君報國,為民者當遵紀守法。如此則國家可安,百姓可樂也。
且說李適在位之時,朝中有一臣子名曰陸贄,為人耿直,敢於直言進諫。彼時李適任用盧杞等奸臣,朝政日非。陸贄屢次上書勸諫,言辭懇切,然李適卻置若罔聞。陸贄心憂國家之安危,百姓之疾苦,然卻無力迴天。其悲憤交加之下,曾作詩以抒懷:“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