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稱名憶舊容?(第1/3 頁)
劍門村自老祖卓不凡帶著人出去後,就實施了雙崗戒嚴,緊張氣氛一直未能解除。
村裡多了十著頭牛,卓青麟琢磨著能不能申請頭牛用用,家裡這段時間可分了不少地,爺爺、老媽、三叔、還有兒子的,一人五畝,足足小20畝呢,都集中在自已這水窪地東邊,雖說三叔卓紹西在村裡時,已開墾出了十二三畝,並種上了黃豆,可還有七八畝只燒了荒,還沒墾出來。
僅靠這一家老的老、小的小,沒個壯勞力,的的確確夠嗆,再說就爺爺和老媽兩成年人,一個教師、一個醫生,也不是幹活的人啊,兩人天天忙的飛起。
現在學堂一百多名孩子,就兩名老師,加卓青麟一個未成年助教,能有空清早到地裡整兩個南瓜就謝天謝地了。
至於老媽鄧金娥,那更是指望不上,醫館裡現在還躺著幾個重傷員呢,這要不是醫館床位不夠,連過道都住滿了人。
天天開荒打獵,受傷的人不知凡幾,四個村一千四五百號人就兩醫生,每天天一亮醫館門前就排滿了人,能給個時間吃飯就阿咪咜佛了。
三叔卓紹西外派去了上游村後,這地裡的農活就只能指著卓青麟規劃打理了。
這天,卓青麟正整了一個盤口大小的小南瓜回屋,這可是頭茬收穫,不枉辛苦了這麼長時間,總算能品嚐一下成果的香甜。
就在這時,只見爺爺卓武邦面帶笑容,一路上與身旁的人談笑風生地走了回來。而跟隨著他一同前來的,竟是一位面容白淨、無須的長者。
這位長者目光柔和如水,彷彿能包容世間萬物;其步伐輕盈如燕,每一步都顯得那麼優雅從容。更為奇特的是,在他行走之間,上身竟然沒有絲毫細微的擺動,穩若泰山一般,給人一種超凡脫俗之感。
“阿麟,這是你誠新太爺,快來拜見!”爺爺卓武邦遠遠見到卓青麟抱著個南瓜在屋門前傻笑。
“太爺!”
“爸,這是老二振東家的小子,喚做青麟,與老二媳婦和兩孫子、孫女住在這屋。”爺爺卓武邦引著太爺卓誠新指著青麟那宅門道。
“我們住隔壁這屋,這是老三紹西的宅子,他剛派去上游村駐守去了。”隔壁那宅子是三叔與別人換的,說是住一起有個照應。
“好,麟娃子,太爺剛來兩手空空,也沒個見面禮,回頭給你補上,呵呵!”
“太爺,您見笑了,能與您見上面,就是最好的禮物,您看這是我剛摘的南瓜,中午咱炒了,添個菜。”
“好、好,呵呵呵……”太爺卓誠新的笑聲很溫和,很有親和力,這位老爺子就是爺爺的養父,靠做裁縫,供爺爺讀書、娶妻,以前只有清明、冬至等祭祀時見著名字,聽著老爺子的過往。
話說這卓誠新老爺子,其身份著實令人驚訝不已!誰能想到他竟然是村子裡那間小酒館招募而來的中級裁縫呢?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身著一襲小青衣,就這樣莫名其妙地回到了自己的故鄉。
要說起這位老爺子啊,他在原本所在的那個世界裡,可有著一段非同尋常的經歷。原來,他本是出身於清宮造辦處的太監。自小便被送進宮中,從此開始了漫長而又複雜的宮廷生涯。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那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最終取得了勝利,腐朽沒落的清廷不得不宣佈退位。於是乎,那些曾經在宮中伺候主子們的宮女和太監們也紛紛被遣散出宮,各自尋找生計去了。
就在這時,卓誠新老爺子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一位來自王府的大丫環,並與她一同踏上了歸鄉之路。這位大丫環不是別人,正是卓青麟自家的太祖母,同時也是他家奶奶的親姑媽,更是泥崗鄉南邊大羅鎮錦羅府那位備受尊崇的大小姐。
說來也是緣分使然,卓誠新老爺子與太祖母羅氏,由於都是同鄉的緣故,早在宮中當差的時候便有過幾面之緣。雖然當時只是匆匆一瞥,但彼此心中都知曉對方乃是來自同一個故鄉之人。也許正是這份冥冥之中的鄉情牽掛著他們吧,以至於後來宮人四散之際,兩人竟陰差陽錯地再次相遇了。
此後,依靠著卓誠新老爺子在宮中學得的精湛裁縫手藝,再加上二人相互扶持、不離不棄,一路上歷經無數艱難險阻,風餐露宿,硬是從遙遠的北京城一路向南跋涉兩千多里路,終於回到了這片讓他們魂牽夢繞的南方故土。
遙想當年,正值兵荒馬亂、軍閥混戰的動盪歲月。在那樣一個朝不保夕的時代裡,能夠僥倖活著回到故鄉,簡直就是上天莫大的恩賜。離家之時,他不過還是個年僅八九歲的懵懂稚童,而當歷經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