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需另闢蹊徑(第1/3 頁)
不覺間,春去秋來,耶律德光的“大同”理想並沒有實現。
他這個“大同”年號,在中原也就成了個笑話。
身受重傷,狼狽撤離的耶律德光,緊趕慢趕,最終還是死在路上。
不過臨死前卻是下令,將擄掠來的和尚大加封賞,讓他們在遼國的地界中發展。
也是這條命令,奠定了佛教取締契丹國內祭司地位的基礎。
繼佛門在中原大興之後,在遼國同樣迎來了大興。
倒是河東節度使,bj太原留守劉知遠,趁機入駐開封。
“大同”破碎,被劉知遠沿用石敬瑭的“天福”年號代替,現在即是大同元年,也是天福十二年(947)。
不得不說,劉知遠這個皇帝,說是撿來的也不為過。
倒是正應了他的年號,真是託天之福。
聽說當初耶律德光派人給劉知遠送信,劉知遠都打算臣服了。
結果耶律德光一高興,打算收劉知遠當義子。
可惜,劉知遠他不是呂布,沒有方天畫戟來捅義父,所以果斷翻臉,自己在太原自立了……
耶律德光走後,劉知遠率兵進入開封,原本投靠契丹的節度使,紛紛來投,就這樣撿了個天下。
不過這些暫時都對知小年他們沒有什麼影響,剛秋收完,掌門師兄打算重修金鎖關,在華山中、東、西、南四座主峰上修建道觀。
至此,一眾師兄弟,乃至於三代弟子們才算是知道。
他們不僅打坐誦經是一把好手,就連開山採石,伐木做工一樣是一把好手。
個別師兄弟更是閒著無聊,利用上下山空閒時間,在一些只有腳踩坑的地段。
如老君犁溝,百尺峽等地,開挖出一些石階。
至於開挖出來的廢料,別問,問就是拿上山建道觀去了。
你要問北峰怎麼辦?涼拌,師兄打算在上邊弄個小云臺觀,主要還是用來觀察山下狀況。
掌門師兄的說法是,亂世之中,山峪口並不安全了。
當然,這是對外的說法,實際上是怎麼回事,估計也就是他們三人知道了。
知小年自然不可能逃過勞動,他們這些師弟們,可是扶搖子的主要勞動力啊。
這些傢伙,幾乎都可以做到辟穀,吃得少,力氣大,輕功好,對自身也有很好的控制力。
可謂是集採石,搬磚,上樑,雕刻,蓋瓦為一體的頂級牛馬。
知小年沒想到,上輩子是牛馬也就算了。
在這個古代世界,自己都已經是江湖上呼風喚雨的頂尖高手了,在自家師兄眼裡,依舊是牛馬的料。
對了,稍微解釋一句,“辟穀”是指吃的少,並不是不吃。
畢竟鐵驢要吃油,電驢得充電,毛驢要吃飼料。
真要什麼都不吃,他們不比牛馬省的多?
咦,這麼一想,貌似當初他師父讓他拉犁是不是也有這種想法?
心有所想,動作卻是不慢,少陽劍快速舞動,一片劍光將一塊巨石籠罩。
片刻之後,一隻活靈活現中帶著點調皮的麒麟便出現在他面前。
“小師弟劍法越發玄奇了。”
一名扛著巨木的師兄恰巧從他身邊路過,不無羨慕的誇獎出聲。
在一眾師兄中,就他和風行子用劍。
所以雕刻的重任,就落在他們師兄弟身上了。
至於其他師兄為什麼不用劍,因為他們不用劍都很強。
一般的劍,還不如不用。
可像少陽劍這般的道家名劍,又不是大白菜。
至於他風行子師兄的劍,好像叫什麼“清音”,聽名字就很不錯的樣子。
聽說師叔說,是風行子自己奇遇所得。
然而並沒有什麼用,他師兄就算不用劍,雕刻出來的東西照樣比他弄出來的具有靈性。
如果說他雕刻出來的麒麟,是活靈活現中帶著點調皮。
那扶搖子弄出來的另一隻,給人的感觀就更進一步。
威嚴中帶著親和,壓迫中帶著讓人寧靜的力量,這種嚴肅與放鬆的矛盾感覺同時出現在一個雕刻品上。
不得不說,他遠不如矣。
“師兄,技近乎道矣!”
“沒見過真麒麟,差之遠矣。”
好吧,牛逼之人,總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好,還不夠努力。
所以說,他這種普通人還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