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廣積糧(第1/2 頁)
崇禎不好過,大明百姓更是度日如年。
在這個時代,貧窮是會餓死人,冬天也會凍死。
繁華的中原大地,從北至南一片死寂。被韃子禍害的地方,更是一片狼藉。一路南下,看到的死人多過活人。有的衣不蔽體,有的滿身是血……
湖廣足天下熟。此時的湖廣哪還有人煙,田地也是一片荒蕪。淒涼的道路上,不時看到逃荒的人群,大都死氣沉沉。
黃河決堤,中原更是雪上加霜。不願投靠李自成、張獻忠的百姓,開始南遷前往兩廣地區。
民間傳言。只有到了兩廣,才有活命的機會,那裡有吃不完的糧食,那裡是人間天堂……
此時的兩廣,與中原形成鮮明對比。
現在是農閒時節,各個鄉村有的組織民兵團練,有的民兵四處巡邏。
這些民兵接到任務,預防北邊流民闖入。一旦有生人進入,就將其抓住,交給官府統一安置。
倒不是王成無情,北方流民闖入兩廣地界。
良善的百信還好,只在村落之間乞討。有的流民到了兩廣,就心生歹意。輕的偷雞摸狗,嚴重的就是殺人越貨。
這嚴重干擾當地治安,官府無奈只得出此下策。凡是北方流民,不管是否自願,一律統一安置。
拖家帶口的,或許會安置在兩廣。只要你做工,官府就會發放糧食。表現好的,也會發放一定的工錢。經過半年的考核,官府就會分發田地。
對於不安分的流民,官府也不會客氣。直接將這些人,遷移至呂宋、臺灣等地,為明人建設添磚加瓦……
繼續南下就到了廣州府。
廣州府井然是中心治所,大量人員也遷移到這裡,常住人口已有十幾萬。廣州城隱隱超過南直隸,成為南方第一大城。
廣州府的的繁華,與南直隸的奢靡不同,是一種欣欣向榮的氣息。
在這裡以商人居多,就是洋人也不在少數。不管是什麼人,只要你遵守律法,那麼你就是安全的。
武成堡議事廳
王成也在聽取一眾人的彙報,一眾人做著年末總結報告。
參會人員,都是追隨王成的新貴。
內政院總理呂昂、武衛院總理李柱、財政院總理顧炎武、督察院總理王夫之、外交院總理何斌。
除了五院總理,幾個重要部長也在。財政部部長趙豔、商務部黃宗義、教育部長方以智……
軍方則是參謀部盧生、國防部常泰、軍需部呂偉、後勤部陳子龍、兵備部堵錫君。
鄭一官、劉芳亮、奢利等人也在其列。
年輕一代的鄭福松、施郎、張煌言……也被王成安排在其中。
整個議事廳,可謂人才濟濟。這裡人動一動,整個大明就會顫一顫。
這些人。有瓊州出來的老資格,有的半道追隨王成的……
像顧炎武、王夫之、方以智之流,就是慕名投靠王成。
這些人都有自己的抱負,都精通儒學,又與腐儒不同,更多了些實幹勁。考察這些人後,王成也給予高位,也算是對這些人的肯定。
這也是王成有意為之。讓這些人身居高位,除了這些人的真才實學,也有意給天下讀書人看。王成並不是容不下讀書人,是看不慣只會狂吠的腐儒……
五院之首的呂昂率先發言,說了幾個行省的民生、戶籍,以及幾地的發展。
這幾年的發展,瓊州、臺灣、兩廣、雲貴、交趾、呂宋,共計六個行省。
接收中原百姓將近六百萬,現在擁有百姓,將近兩千萬人。
崇禎十五年,共計收入兩千餘萬元。振華商會佔據大半,大明錢莊和各方面收入佔小半。
收入雖是可觀,支出同樣巨大。三個軍六個師三十多萬兵丁,今年一年的開銷,就將近兩千萬兩。加上地方支出,要不是前兩年的有餘錢,今年一年赤字四百萬元……
在王成的示意下,耿炳文又說起中原的局勢。
待耿炳文說完,大廳內鴉雀無聲。
此時的茶水也不再清香,中原的慘狀他們都聽說過。只是這個時候提起,就不知道王成的用意了。
王成呷了一口茶,餘光掃視廳下眾人。這些人看似沒有吱聲,內心肯定有不同的想法。
瓊州出來的老人,對大明沒多少感情。對於民間的百姓,也少了些憐憫。
鄭一官之流則是,事不關己己不操心,只等王成的態度。
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