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改變的決心(第1/3 頁)
南方學子有多少,北方學子有多少?
這個問題把宋濂問得有些懵。
說實話,他在評選試卷的時候,還真沒有關注這個,而且想關注也沒法關注,因為考生的姓名,籍貫等資訊在評卷的時候遮掩起來的,絕對保密。
成績出來以後,宋濂也沒有去去關注這些被選中的進士的籍貫問題,因為在他看來,他和他主考團隊此次的選拔公平公正,並沒有存在徇私舞弊的問題。
可是,皇上為什麼會突然問起這個?
是聽到了什麼風聲嗎?
宋濂心中在盤算著,面上也是連忙回道:“回皇上,被選中進士的學子們的籍貫分佈,臣還真沒注意過,臣這就讓人去查。”
“嗯。”
朱元璋點了點頭,並沒有多說什麼,他現在也只想看看個結果。
送走宋濂等人後,朱元璋拿起身邊的一本書看了起來。
正是朱辰給的那本清史。
這本清史其實還不是正式的清史,而是一部《清史稿》,《清史稿》是民國時候編撰的了,現在已經面向全社會發行。
《清史稿》彙集了比較豐富的清史資料,由於編撰的時候是清朝滅亡不久,所以清廷檔案、私家著述和文化典籍儲存得比較完整,這就為編寫《清史稿》提供了充實的原始資料。
朱元璋當然不瞭解這些,認真的看了起來。
原本他對大明之後的王朝並不感興趣,但這是華夏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他倒是想要看一看,這最後一個王朝究竟是怎麼覆滅的。
他最關注的自然是帝王本紀。
《清史稿》還是用文言文編撰,但這對於他而言並沒有難度。
而且有了朱辰教給的那麼多來自後世的知識,現在他看起史書來,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果不其然。
和朱辰說的一樣,王朝建立之初,是一個生產資料重新分配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王朝會漸漸從百廢待興走向鼎盛。
清朝建立之初,經歷了最初的戰亂之後,進入了清聖祖也就是康熙的年代,社會很快進入平穩發展的狀態。
康熙之後經歷了九龍奪嫡,胤禛繼位,即雍正帝。
雍正帝是一位勤勉的皇帝,在位十三年,於工作時去世,其子弘曆繼位,即乾隆帝。
乾隆時期,清朝進入極盛時期,領土勢力最廣,經濟發展最高。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統治的時期,社會穩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國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鼎盛階段,史稱康乾盛世。
雖然叫做康乾盛世,但朱元璋覺得,中間的雍正帝才是最符合他心目中的明君。
勤於政事,又敢於革新除弊。
而康熙和乾隆各有各的問題,康熙晚期,官吏貪汙,吏治敗壞,而乾隆更甚,寵信貪官和珅,官員腐化使政治大壞,六次下江南所至供張過盛,擾民有餘。
但無論如何,這三位皇帝開創了一個盛世。
這和大明前面的經歷幾乎是一樣的。
洪武之治,永樂盛世。
朱元璋愈發理解朱辰所說的封建王朝興亡的規律,還真的就像朱辰說的那樣,王朝建立初期的快速恢復及鼎盛,根本原因是整個社會生產資料的重新分配。
他甚至懷疑,明君多出現在王朝的初期,或許跟他們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也就是說前面的皇帝好做,後面的皇帝會越來越難做。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生產資料的不斷兼併,社會階級愈發固化,貧富差距愈大。
和他想的差不多。
在經歷了康乾盛世之後,清朝開始走向衰敗。
乾隆禪位嘉慶,但乾隆還做了四年的太上皇,嘉慶四年,嘉慶帝才開始親政,
嘉慶帝親政僅五天,便迅速剷除了乾隆朝大權臣和珅。
這本是件大好事,但嘉慶帝也僅僅是剷除和珅而已,並不能改變朝廷全面性腐化的局面。
終嘉慶一朝,貪汙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
這時期還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農民抗爭,社會衝突激化,鴉片流入中國、八旗的生計問題、錢糧的虧空、河道漕運的難題,清朝國勢日非。清朝傾全部的軍事、財政力量,全力平定叛亂。嘉慶在天理教起義平定後,更是頒佈罪已詔。
清朝在剛剛經歷了盛世之後迅速走向落敗,而且在落敗的道路上一條道走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