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太子朱標也許不會死(第1/2 頁)
“分科?”
朱元璋又是一怔。
科舉分科,這其實不是什麼稀奇事,反而是科舉一開始的模樣。
科舉的開創有漢朝、隋朝、唐朝多種說法,主流觀點是隋開創,唐繼承並完善。
在唐朝,科舉考試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種多樣科目,考試內容涵蓋數學,律法,時務策、帖經、雜文等等。
到了宋朝,科舉考試減少到進士、明經科目,考試內容有帖經、墨義和詩賦,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
再到明清,科舉就只剩下八股文了。
“先生分科的意思是復古,回到和唐朝的時候一樣?”朱元璋疑惑道。
朱辰道:“唐朝的科舉,當然是要比明清的八股取士來得更加的科學,這也是唐朝的文化比其他朝代更加多元化更加繁榮的原因,科舉對唐朝的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是我想說的分科和唐朝的還有一些不一樣。”
朱元璋認真傾聽。
朱辰道:“說回科舉的意義,一是為國家選拔人才,二是引領國家文化知識的發展,儒家經典固然能教人讀書認字,寫好文章,傳播思想,但是,你沒有有想過,文化知識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指導生產生活。”
指導生產生活?
朱元璋聽著眉頭不由得一皺。
朱辰繼續道:“在大明一朝,雖然指導生產生活這方面的文化知識不被重視,但還是出了不少這方面的論著,《本草綱目》、《徐霞客遊記》、《天工開物》、《農政全書》、《演算法統宗》、《瘟疫論》等。”
“就拿《天工開物》來說。”
“這本在風雨飄搖的崇禎一朝完書的著作,由大明的發明家宋應星完成,書中記載了農業、手工業下不同的生產技術門類。各篇詳細描述了從原料到成品的全部過程,並輔以插圖說明,展現了華夏在科學技術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上卷記載了穀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製鹽、製糖工藝。”
“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製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採和燒製,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
“下卷記述金屬礦物的開採和冶煉,兵器的製造,顏料、酒麴的生產,以及珠玉的採集加工等。”
“而這樣一本指導生產生活著作,一經發行,雖然不受朝廷的重視,但卻是受到了民間的歡迎。”
“不過,這個時候的大明王朝已經在風雨飄搖中走向滅亡,清兵入關,揚州、江陰、嘉定等江南城市被屠,許多手工業基地成為一片廢墟,明末有織機三千餘張,到順治十七僅剩二三百張,減少百分之九十之多,可想生產被破壞之嚴重,在這樣殘破的經濟基礎之上,還有誰去關心技術問題?就是有了技術書籍,又有誰購買?所以大明朝的《天工開物》在楊本以後,就不再出版。”
“《天工開物》再一次在清初順治年刊刻發行,但是因書中出現“北虜”“夷狄”一詞,剛發行被清朝禁燬,這一禁就是兩百多年。”
“然而,就是這麼一本命運多舛,不受華夏統治者重視,甚至被封禁的著作,卻被傳出海外,被譯成多種文字,影響了整個世界。”
聽到這裡,朱元璋眉頭緊鎖,他已經有預感了。
可以想象得到,這恐怕又是一個擺在面前不懂得珍惜,失去之後才知道悔恨的故事
朱辰喝了一口茶後,繼續道:“《天工開物》首先傳入倭國,不僅推動了倭國農業手工業的發展,還引發了富國利民的‘開物之學’,刺激了倭國的經濟發展,為後來倭國反過來入侵華夏埋下伏筆。”
“十八世紀,歐洲的工業革命已經拉開序幕,但農業生產依然十分落後,播種還在使用人工播種,而此時中國,已經在使用播種機。歐洲的犁設計也比較簡單、原始,操作十分費力,而中國的犁則效率更高也更省力。當《天工開物》傳入後,直接推動了歐洲農業革命。”
“而且對於工業革命,《天工開物》亦有貢獻,其中的推拉式風箱技術對歐洲冶鐵工業發展影響極大。”
“歐洲從12世紀學會造紙,但一直以破布為原料單一生產麻紙,18世紀以後耗紙量激增,但破布供應卻有限,於是造紙業出現原料危機,而《天工開物》卻幫他們解決了紙張危機。”
“英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