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鐵雲關(第1/2 頁)
鐵雲關,矗立於大懿東北之隅,乃是最為遙遠的雄關險隘。踏出此關,便是那浩瀚無垠的漠北草原,宛如一幅蒼茫的畫卷,鋪展在旅人的眼前。草原之北,韃靼人的部落星羅棋佈,他們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與大懿王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卻又在歷史的洪流中交織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鐵雲關,不僅是一道軍事防線,更是連線南北、溝通內外的樞紐。大懿王朝在此駐紮的十萬燕雲鐵騎,猶如一道鐵壁銅牆,巡視著漠北草原以南的每一寸土地。他們馬蹄聲碎,戰旗獵獵,牢牢地控制著高句麗與大懿之間的商道,使得這條通往繁華的通道得以暢通無阻。商隊如織,絡繹不絕,將大懿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珍貴商品運往北方,又帶回韃靼的皮毛、馬匹和珍稀藥材,促進了南北之間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
鐵雲關關城,巍峨壯觀,其氣勢之磅礴,絲毫不遜於大懿的任何一座郡城。城牆高聳,箭樓林立,彷彿訴說著昔日的輝煌與滄桑。城內,車水馬龍,人聲鼎沸,一派繁華景象。商隊們從四面八方匯聚於此,準備出關前的一切事宜。他們聘請身經百戰的保鏢,以保路途平安;尋找經驗豐富的嚮導,以指引前行的方向;補充各式各樣的貨物,以滿足沿途的需求。甚至有些精明的商人,直接在關內就將貨物賣給了從關外來的商隊,省去了長途跋涉的艱辛。
關內,騎兵如潮,來往不絕。他們或巡邏邊疆,或護送商隊,或訓練備戰,各司其職。各類行業在這裡極其昌盛,客棧、酒肆、茶館、當鋪、馬行等應有盡有,滿足了旅人的各種需求。其熱鬧程度,較之謝六曾待過的涼州牧城,簡直是百倍有餘。在這裡,你可以聽到天南地北的方言俚語,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商賈旅人,可以感受到那份屬於邊疆的豪邁與熱情。鐵雲關,這座邊陲重鎮,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人為之嚮往、為之駐足。
在那浩瀚的皇朝疆域之中,皇帝陛下的旨意猶如天際流星,劃破長空,直指鐵雲關這一邊陲重地。旨意簡明扼要,僅命羅賦統兵前往,接應即將到來的高句麗使團,將他們從鐵雲關護送至京都,無需跨出關隘半步。此等安排,既顯皇恩浩蕩,又彰顯了對羅賦的信任與器重。鐵雲關外,高句麗至關之途,早已有燕雲的巡察快馬如影隨形,它們不僅是道路的守護者,更是資訊傳遞的使者,確保這一路的風平浪靜。
韃靼部落,近年來內亂頻繁,如同秋日裡的枯葉,自顧不暇,更無暇他顧。他們深知,大懿皇朝乃是一頭沉睡中的猛虎,一旦觸其鬚髮,必將引來雷霆之怒。因此,即便是那遼闊的草原之上,也無人敢輕言挑戰大懿的權威。
羅賦領命而行,率領著麾下的精兵強將,一路風塵僕僕,終至鐵雲關。關內,守關大將--二品上將軍楊忠進早已聞訊等候。此人滿臉鬍鬚,如鋼針般根根直立,長相粗獷,嗓門洪亮,身形魁梧,宛如山嶽般屹立不倒。他的雙眼,猶如深邃的潭水,閃爍著智慧與精光,透露出不凡的氣概。
羅賦與楊忠進,乃是過命的兄弟,同屬燕雲鐵騎,共歷生死,情誼深厚。此番羅賦奉皇命而來,楊忠進自是不敢怠慢,不僅親自出迎,還命手下將士設宴款待羅賦及其麾下的三百鐵騎。宴席上,酒香四溢,歡聲笑語不斷,兩位將領把酒言歡,共敘舊情。那三百鐵騎,也在這關隘之內,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溫暖與關懷。此情此景,恰似那春日裡的和風細雨,滋潤著每一位將士的心田,也預示著此次接應任務的圓滿與順利。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楊忠進與羅賦的話語漸漸深入,談及了此趟轟動一時的高句麗使團來使之事。燈火搖曳之下,話題不經意間便滑落到了謝六身上。
楊忠進輕抿一口醇酒,語氣中帶著幾分敬畏:“羅兄,謝六賤籍出身,卻如龍騰九天,問道劍門,獨闖千刃山,他孤身隻影,一路披荊斬棘,過關斬將,直殺至山頂。更有甚者,他于山巔之上,刀光一閃,劍道宗師歐陽意便隕落其下,那等英姿,當真是驚世駭俗啊!”
羅賦聞言,微微一笑,眼中閃過一絲深邃:“楊兄所言極是,謝六之武功,確非凡人所能及。然吾心中亦有疑惑,皇帝陛下何故對兵部尚書府上一名賤籍如此上心?即便他武藝超群,又何須陛下特意關注?此中緣由,實乃令人費解。”
楊忠進眉頭緊鎖,顯然對此也困惑不已,輕輕搖了搖頭,低聲道:“羅兄,此事關乎朝堂爭鬥,水深火熱,非我等所能窺探。當兵吃糧,聽命行事,方為上策。好奇心太重,恐招禍端。”
言罷,楊進忠又接著說道:“再者,謝六雖曾是賤籍,但如今已身負皇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