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大明軍職令人咋舌(第1/2 頁)
回到宮中,崇禎迫不及待捧起《軍器圖說》。
真佩服畢懋康才華,此書圖文並茂,讓他對大明火器有了全面認知,這裡面好東西太多了,可惜後來大部分消失於歷史塵埃,實在遺憾。
就當看得入神的時候,保定府至京師官道上,一行馬隊十餘人,中間還有輛馬車,正在迎風疾馳。
孫承宗掀開簾子:
“到何處了?”
“老爺,尚有10餘里便到固安,今晚可在城中歇息,”家僕回稟道。
孫承宗捋了捋鬍鬚,眼中閃爍出一抹亮色。
看來明日傍晚前即可到達京師,後日便能進宮面聖。
昨天一早接到御令,稍作安頓便帶著幾個僕人,與傳令太監一道,馬不停蹄出發。
眼前這條官道,已三年多沒有涉足,三年前被一眾朝臣彈劾,無奈請辭回鄉高陽。
期間遼東及各地戰事越發糜爛,多次以賦閒之身上書,請求重返朝堂,然而聖上從未回覆,令他時常噓唏無奈。
昨日看到親筆御令,不是聖旨,心中泛起多種猜測。
憑他獨特眼光,得出當下黨爭肆虐,皇帝極可能為規避耳目,不得已而為之。
聖上應該想做點實事,讓他這七十三歲老頭,再次燃起匡扶大明的熊熊烈火。
無論前路多麼艱險,都要陪皇上披荊斬棘。
......
與此同時,類似一幕,在多處官道上演。
大同鎮參將黃得功,昨日午前接到聖意,立即帶著十餘親兵趕赴京師,途中換了馬匹,完全沒顧傳命太監腳力,離京師僅剩數十里。
身在冀州的遊擊將軍周遇吉,此刻已進入京師城門。
山東按察使司僉事王徵,今日早間便已啟程。
萊州府海邊一處衛所,身著士卒服飾的錢龍錫,正跪地接令。
捧起聖上親筆手諭,錢大人淚流滿面。
快四年了,堂堂內閣次輔就在這臨海衛所,從事所謂文書事務,經常被一群兵油子欺負,受盡人間冷暖。
不到一刻鐘,曾經的次輔收拾好行囊,隨著幾個傳令內官,一刻不停向北方奔去。
其它趕往南京、江西、湖廣、陝西、福建各路人馬,在不同地方賓士。
召回各地監軍的快報,也在午後發往各地。
可以說崇禎登基八年來,除各地加急公文外,從未如此高效。
......
傍晚時分,崇禎正與周皇后享受“燭光晚餐”。
王承恩來報,黃得功、周遇吉已到京師,崇禎猛地一激靈,一下子陪老婆的心思都沒有了。
兩人來得夠快,冀州隔得近,周遇吉算正常腳力,大同鎮離京600餘里,一天半就到,黃闖子到底是黃闖子。
忙命叫人傳令,讓二人好生休息,明日辰時入宮覲見。
今晚陪美豔皇后看來是不成了,崇禎放下碗筷,去往東暖閣,黃闖子他們來了,軍制改革已不能再拖。
攤開紙張,崇禎陷入沉思。
當下大明軍制,讓人無比頭疼。
禁軍、京營、營兵、衛所軍並存,兩百多萬軍隊,相當於養了兩百萬頭豬,起作用者甚少。
拋開禁軍,還有特殊職能的錦衣衛不提,從上到下,無論管理、體系、編制、軍職名稱等,實在錯綜複雜。
自己的便宜祖宗老朱,當初為限制軍權節約軍費,搞出“衛所”加“營兵”軍制。
衛所平時屯田,需要戍邊或作戰時,再充入營兵,成為正規部隊。
上頭有五軍都督府、兵部管轄,一個主建,一個管戰。
下面有巡撫、提邢按察司、兵備道、都指揮使司等統領“衛所”,以及監察巡按督導。
邊鎮有經略及總兵管理“營兵”,後期還衍生出總督、督師。
開國初期還好,衛所與營兵之間只是換個地方,換個系統執行不同任務,一切相安無事。
到朱棣時,多出一個靠“篡位”起家的嫡系“京營”。
其將領絕大部分為勳貴,五軍都督府也是由勳貴掌管,這個機構模式,一直延續到明末。
期間各項職能,發生過重大調整,標誌性事件為“土木堡之變”。
這場戰役令京營精銳盡失,有能力的勳貴,基本戰死沙場。
於是五軍都督府只剩下管理衛所職能,以及世襲京營相關職務,軍權變由兵部實際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