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爭執(第1/1 頁)
半個時辰後,一簍子臭蒿變成了小半桶青綠色的藥汁。
然而這次卻不像上次那般順利。
何大夫看著這些綠油油的草汁,並不是很信任它的功效,“王太醫,這臭蒿汁真的有用嗎?”
上一次,眾人弄了一大堆青蒿汁,給病人喝了不僅沒能治好病,反倒讓很多輕症的病人病情變重了。
如今又來一次,何大夫是真的不想折騰這些本就體弱艱難的病患。
“是啊,是啊,這苦哈哈還澀嘴的臭蒿汁當真能治瘴病?”其他本地大夫連聲附和道。
他們都和何大夫有一樣的想法。
他們安州有著長年累月和瘴病做鬥爭的經驗,用到的治療方案都是經過無數大夫反覆驗證流傳下來的。
這汴京來的大夫,還能比他們更瞭解瘴病?
當然,他們也不否認這些人是有些能耐的,能發現瘧蚊才是瘴病爆發流傳的原因。
不過這都是旁觀者清,瞎貓碰上了死耗子而已。若非他們生在安州,長在安州,從出生便與這些飛蚊相伴,他們也能發現兩者之間的關聯。
但論治瘴病,他們信不過這些外地和尚。
“王太醫,臭蒿性寒涼,對於那些熱症的病患可用,另外那些寒甚熱少的患者是萬萬不行的。”何大夫看向王太醫。
寒症者,身體本就虛寒少熱,再用上寒性的臭蒿,且還是沒有經過炮製的原汁,豈不是寒上加寒?如此一來,病者如何能好?
“王大夫若是堅持,不如少量給那些熱症的患者服用?”另一人說道。
“不可,這臭蒿汁所有人都要喝。”蘇虞堅持道,“瘴病之所以爆發,是因為病者體內有一種名為瘧原蟲的寄生蟲在作祟。
這種寄生蟲寄生人體後,會在病人的肝臟、脾臟以及骨髓等器官內發育,由此引發人體不適。
雖然病人體表呈現出的表現各有不同,但其根本原因還是這種瘧原蟲。而臭蒿汁中有一種物質,能夠滅殺這種瘧原蟲。”
“上一次蘇大夫不也信誓旦旦地認為青蒿汁能治好瘧疾?”這時人群裡一個怒氣衝衝的聲音道。
“結果如何?”
“那一次也是因為蘇大夫的堅持,我們才將那些不僅無用反而有害的青蒿汁給病人喝下。”
“結果呢?”
“結果不僅沒能治好病,反倒讓很多病情輕微的患者病重了。有些甚至已經變成了竹筒裡的一抔黃土,蘇大夫如此胡來,難道就不覺得愧疚嗎?”
蘇虞沉默下來。
眼裡閃過一抹愧疚。
“夠了——老吳你有些過分了。”何大夫連忙打斷老友吳大夫的話,“蘇大夫年紀輕輕,不懼危險來到我們安州治疫,我相信她一定也希望疫病能夠治好。她的心是好的。只是年紀尚淺,考慮尚且不是特別周到而已。”
“瘴病本就難治,由輕症轉為重症的患者不知幾何,你不該把這些都歸結到蘇大夫身上。”
他知道老友的痛苦。
先前去世的人裡也有老友的長子。
那孩子為人孝順知禮,勤奮努力,自小便顯露了卓越的醫學天賦,被老友當作傳承人來培養。父子二人既是父子,更是師徒。
他的去世,意味著老友不僅失去了長子,更失去了傳承衣缽的繼承人。
雙重打擊,如何不令人痛徹心扉?
其實,他們都是大夫,更明白瘴病的危害,心底自然清楚那孩子的離去不是因為一碗青蒿汁。
只是當時的蘇虞信誓旦旦,堅持青蒿汁能治好瘴病。
眾人在絕望中燃起希望,卻再一次跌落深淵,陷入到更深的絕望中,因此才更加無法接受。這才對她起了牴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