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軟禁在貴和宮中(第1/1 頁)
凌祈原叛君被皇帝親手處死之後,程惜芙被軟禁了在貴和宮中。
她本來是想出宮返回佛深寺修行,為她的兒子和女兒祈福,但皇帝領續沒有應允。只說把人拘住,不讓踏出貴和宮門半步。
也許,父皇怕的是程惜芙這次離宮後就不會再回來了。
凌承業知道這些事後,沒有摻和他父皇和程惜芙之間的事。他不是任輕歡,對程惜芙沒有什麼同情心,必要時甚至不介意把她親手鏟除。
但如今......程惜芙就只是個無子的宮妃。於東宮來說,沒有什麼威脅了。
即使父皇想把程借芙困在貴和宮中直到她死,凌承業也沒有任何意見。他很清楚對父皇來說,這個女人是特別的。這一次若沒有她的倒戈,他們父子也沒有那麼輕易拿下凌祈原。
程惜芙在放棄凌祈原的同時,也徹底放棄了成為皇后甚至太后的機會與野心。沒想到她心心念唸經營這麼多年,到最後會是這樣的局面收場。
或許在父皇心裡是有幾分感動的,甚至基於這麼多年的情份而願意把程惜芙好好養著。
發生了這麼大的事,程惜芙還是沒有被貶,仍能繼續居於貴和宮中,便足見父皇對她的恩寵。
但再寵愛又如何?凌祈原叛君,被父皇親手殺死。光憑這兩點,就足夠在帝妃之間埋下永不可解的心結。兩人再想要回到從前那般如膠似漆,是不太可能了。
程惜芙,也就不足為患了。
凌承業知道,父皇曾把隨大軍回來的大宛使者召到貴和宮中,讓程惜芙和使者見了一面,還讓她問了問凌敏弦的狀況,也許還會讓使者帶些東西到大宛去。但對話的詳細內容是什麼,東宮的人並沒有仔細探問。
這一次他們沒有把凌敏弦帶回來,不知道父皇跟程惜芙是怎麼想的。在聽到他和大舅的報告說是凌敏弦自己選擇留在大宛時,也不知他們是信還是不信。
總之,沒有人來找他對質,凌承業也沒空管旁人在想什麼。
凌敏弦的未來如何,都是她自己選擇留在大宛而要承擔的後果。
而除了父皇,如今可以自由進出貴和宮的,就只有凌欣弦了。
在這次的風波中,張家受了不少打擊,他趁機安了不少人馬進入戶部,讓張家難以再一手把持順天的財政大權。
但父皇畢竟還是會顧忌著凌欣弦在婆家的狀況,加上任道遠如今的夫人同樣出自張家,他那老岳丈看在兩個兒子的份上,也不太可能大刀闊斧的去動他們的外祖家。
到了最後,戶部尚書仍是張復行,連他的嫡長子兼五駙馬張萬貫也依然能繼續當他的戶部侍郎,沒有丟了官帽。
姓張的不可能不知道,自家能僥倖挺過此劫,除了有父皇的手下留情及任道遠的存心袒護外,還有東宮的默許與恩典。
如果凌承業下定決心要辦了張家,讓自己的人馬上位,即使是父皇和任道遠也未必會大力反對。他沒有這樣做,是看在張家人雖把持戶部多年,卻沒有做出什麼貪贓枉法的事罷了。
戶部掌管天下戶籍錢糧,以張家在戶部的勢力,他們若要私下汙去朝廷的銀子,也不是什麼難事。利益很容易就能使人和整個世家大族腐化,即使凌承業現在推自己的人上去,新人也可能因為身居高位而漸漸變質,失了忠心。
既是如此,不如讓張家繼續管著戶部。他們吃了這次的虧,自然知道利害。東宮再安些寒門子弟進去,讓他們互相牽制著對方,以後管起來就容易多了。
凌承業確是想借此機會剷除凌祈原遺留下來的勢力,卻沒打算把所有舊二皇子黨的文官剔掉,全部換上自己培養的寒門子弟。
朝中用人,需要講求平衡。
世家大族之間,往往是牽一髮動全身的。動了張家,任世超和任世梁的名聲也會受損。任世超和任世梁的名聲有損,便會給任輕歡甚至是昭昭帶來負面影響。
維持現狀,對東宮反而是最有利的。
還有一點,是他私心的想要為昭昭的以後做打算。
父皇對凌敏弦做了什麼,在百官之間漸漸傳了開去。天家的公主是金枝玉葉,卻還是遭遇了這樣的事情,如果連凌欣弦的夫家都受到打壓,從此一蹶不振的話,以後
還有誰敢娶皇室的女兒?難道就不怕飛來橫禍,樂極生悲嗎?
只有凌欣弦的日子過得好了,昭昭以後的婚事才能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