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明朝皇帝往事 > 第69章 洪武五年七月

第69章 洪武五年七月(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諸天穿越,從慕容復開始我在大乾做官的那些年從霸主尼多王開始傲視群雄水滸:開局買下樑山,造反不招安三國如煙穿成獵戶後我養了未來首輔戲說嬴政天子寧有種乎?我靠加特林打江山星穹鐵道:此生只為知更鳥楊建波唐朝風雲傳奇崩鐵:是藏劍不是魔陰身情牽盛世戀歌家父崇禎不聽勸,開局秒變太上皇祖龍修仙我監國?上朝簽到人物卡人在錦衣衛,開局領悟洗髓經三國:從佃農開始橫推天下!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穿越紅樓後我竟然六元及第皇帝年少,我從安南開始挽天傾趣翻三國之軍師有奇謀

角色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出身貧寒,深知民間疾苦,一心想要建立一個繁榮穩定的國家,對國家的治理有著長遠的規劃和堅定的決心。

李善長:明朝丞相,輔佐朱元璋多年,在朝廷中威望極高,熟悉政務流程,善於處理各種複雜的政治事務,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劉伯溫:朱元璋的重要謀士,足智多謀,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對國家事務有著深刻的見解,常能從宏觀角度為朱元璋提供建設性的建議。

徐達:明朝開國元勳,軍事統帥,威望極高,手握重兵,負責國家的軍事防禦和征討事務,對朱元璋忠心耿耿。

周德興:戶部尚書,負責國家的財政稅收和民生事務,對各地的經濟狀況和百姓生活情況瞭如指掌。

湯和:明朝開國名將,與朱元璋交情深厚,作戰勇猛,在軍隊中擁有較高的威望,參與了明朝的多次戰役。

第一幕:早朝起議

場景:奉天殿,莊嚴肅穆,雕樑畫棟,金磚鋪地。龍椅之上,朱元璋正襟危坐,目光威嚴地掃視著下方群臣。文武百官整齊排列,氣氛凝重而安靜。

旁白:洪武五年七月,夏日的暑氣尚未消散,奉天殿內卻瀰漫著一股緊張而嚴肅的氣氛。早朝的鐘聲敲響,一場關乎國家命運和百姓福祉的討論即將展開。

朱元璋(聲音洪亮,打破了朝堂的寂靜):“眾愛卿,今日早朝,朕有幾件要事與諸位商議。如今我大明雖已建國,但天下尚未完全太平,還有諸多事務亟待解決。”

李善長(率先出列,恭敬地拱手說道):“陛下聖明,我大明初立,百廢待興,臣等願為陛下分憂。”

朱元璋(微微點頭,目光轉向劉伯溫):“劉愛卿,朕近日聽聞故元國公白瑣住佯死,伏匿鄉里。此人在元廷頗具影響力,若能勸其歸降,對我大明穩定北方局勢大有裨益。朕已修書一封,勸他歸朝,不知劉愛卿對此有何看法?”

劉伯溫(輕撫鬍鬚,沉思片刻後說道):“陛下此舉甚妙。白瑣住雖為故元國公,但如今元朝氣數已盡,若能歸降我大明,不僅能減少北方的不穩定因素,還能起到示範作用,讓更多故元勢力歸順。陛下信中提及‘益都屠城’一事,想必是想消除他的顧慮。益都,地處山東中部,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當年王保保攻克益都後,對紅巾軍進行了屠殺,此事影響深遠。陛下此舉,可謂是恩威並施,臣以為白瑣住歸降的可能性極大。”

朱元璋(滿意地點點頭):“劉愛卿所言極是。朕就是要讓他明白,我朱元璋心胸寬廣,既往不咎,只要他真心歸降,我大明定會善待他及其家人。”

第二幕:君臣論憂

場景:奉天殿內,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朱元璋的臉色變得凝重起來,他緩緩站起身,目光掃視著群臣。

朱元璋(語重心長地說道):“眾愛卿,如今我大明土宇日廣,斯民日蕃,然而朕的心卻從未有一日能放下憂慮。朕憂慮的是,久困之民尚未盡得蘇息,撫綏之方亦未盡得宜。朕日理萬機,所思所想皆為天下百姓。卿等能與朕同憂乎?”

李善長(神色莊重,出列說道):“陛下心懷天下,憂國憂民,實乃我大明百姓之福。臣等深受陛下恩澤,自當與陛下同憂。只是如今國家初定,百廢待興,諸多事務繁雜,還需徐徐圖之。”

劉伯溫(微微頷首,接著說道):“陛下,臣以為當務之急是要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的真實需求。只有知曉百姓的疾苦,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撫綏之策。比如,我們可以派遣官員到各地巡查,瞭解民生狀況,及時解決百姓的問題。”

徐達(上前一步,抱拳說道):“陛下,臣雖身為武將,但也深知百姓乃國家之根本。如今邊疆戰事雖有緩和,但仍需加強防禦,確保百姓能在安穩的環境中生活。臣願為陛下守衛邊疆,讓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朱元璋(聽著群臣的發言,心中感到一絲欣慰):“諸位愛卿所言極是。朕希望大家能夠齊心協力,共同為百姓謀福祉。若有官員只貪圖官位俸祿,對民生疾苦視而不見,朕定不輕饒!”

群臣(齊聲說道):“臣等遵旨!”

第三幕:免稅之策

場景:奉天殿內,氣氛依舊莊重。朱元璋的目光轉向戶部尚書周德興。

朱元璋(關切地問道):“周愛卿,如今國家的財政狀況如何?百姓的賦稅負擔是否沉重?”

周德興(連忙出列,恭敬地回答道):“陛下,如今

目錄
什麼?女帝也是穿越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