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新房,家人回來!(第1/2 頁)
1955年之前,部隊普遍實施供給制。
由國家直接免費供給工作人員以生活必需品的一種分配製度。
就是伙食,被裝等以低於標準的實物免費發放,每月發少量現金作為零花錢。
當時排級現金髮放是66,正連級是95,正營級是156,正團級是28……
1955年,幹部薪金制度建立,當時軍官工資由級薪和軍齡補助構成。
當時,正連級幹部的工資是99。大大高於當時全民所有制職工的平均收入445。
王建軍參軍入伍,部隊大體能滿足生活所需,自身花不到什麼錢。
於是,在原主來信同意的情況下,
入伍時部隊給的補助加上每月寄回的零花錢(因客觀原因,可能會晚上一段時間)再加上家裡的積蓄。
王父王母找人給王建國說了一門親。
當時這個時期,娶媳婦的大概花費在14塊錢左右。
之後原主寄回來的錢除非急用,不然都被秦秀蘭給存起來了。
用她的話說,這是她兒子拿命掙的,她要攢給他以後娶媳婦用。
後來隨著薪金制度的實施,王建軍也非彼建軍,不僅把自己營級幹部工資100多全寄回去,另外還寄了一些票回來。
家裡的腳踏車就是這樣來的。
這就樣,日積月累,秦秀蘭手裡也積攢了一大筆錢。
這不,王建軍前月前腳剛來信,後腳王父王母召集一大家子商量了就要修房子。
這住的老房子本來是自己建的三間房外加一個四周立柱,茅草加頂的小廚房。
王建國結婚後又給在老房子旁邊蓋了一間。
這些年來不斷修修整整,一大家子擠擠也住得過來。
老爺子老兩口一間,王父王母一間,王建國夫妻帶倆小孩一間,還有一間老三和老么住。
但隨著老三老么年紀大了,初中之後,老么放假回來就跟王母睡,老三跟他老爹睡,不然平時都老三一個人睡一間。
現在王建軍要回來了,這麼一大家子就顯得有些擁擠了。
老王一家是往年逃難來秦家村的,所以建的房子比較偏僻,和村裡說一聲,打個證明後就能朝外擴了。
所以決定在老房子旁邊另外起一間新房,這新房就給即將回來的王建軍住。
雖然村裡的支書和其他人都說了,王建軍可能回來就是城裡人了。
但王父王母還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修。
他們表示不能讓回來的二兒沒地方住,就算他以後是城裡人,這裡也是他的家,在這兒總要有個落腳的地方。
最終在王建軍回家之前,就修起了一間青磚大瓦房。
村裡修房子人工不管錢,給頓飯吃就行,貴的是材料,青磚和瓦花費較多。
不然像其他一些木材,泥沙,石塊等,鄉下地方多的是,隨便挑!
王父建的是18牆,30平大小的房子,用的都是最普通的青磚,兩分錢一塊。
18牆,差不多96塊青磚一平方,青磚的花費就是576,加上損耗大概58左右。
其他雜七雜八加起來,一共花了100左右。
另外多花的錢,更多是花在吃食和瓦上,還有王建軍的被褥,衣服這些王母也考慮給他做一套。
王父王母也不是小氣的人,再說,青磚大瓦都修了,還能在吃食上斤斤計較。
這不是找閒話嗎?
結果就是,來幫著修房的人,一個個彩虹屁誇得王父王母眉開眼笑的。
……
“我自己有,不然你以為你兒子憑什麼長這麼大個?”
秦秀蘭一聽這話,氣不打一處來。
“你有個屁,你以為你能糊弄我。
一開始收到你寄的錢,我都找人問了。
像你這種才去的一個月根本沒多少錢,你還都給寄回來,你又怎麼生活?”
秦秀蘭說著,眼淚又忍不住掉下來。
她覺得王建軍對這個家付出了太多。
15歲的半大小子就要揹著行囊遠赴戰場,每個月還都把錢全寄來貼補家裡。
王母想到這裡,更是情難自抑。
王建軍看到王母這樣,急得抓耳撓腮。
挪著凳子坐在王母旁邊,輕拍王母的背連忙轉移話題。
“娘,您怎麼又哭了,我是這個家的一份子,為這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