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段:五十年代末的總結與展望第139章 子女教育憂(第1/2 頁)
清晨,陽光輕柔地穿過四合院的瓦簷,灑在略顯陳舊的地面上。李陽早早起身,望著窗外熟悉又略顯雜亂的院子,深吸一口氣,那混雜著泥土與煙火氣的味道,瞬間讓他清醒過來。最近,子女教育的問題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他心頭,讓他片刻不得輕鬆。
李陽從未結過婚,那兩個孩子是他偶然收養的。那天,他像往常一樣走在回家的路上,路過一條偏僻小巷時,聽到了隱隱約約的哭聲。順著聲音尋去,在一個昏暗的角落裡,他看到了兩個瘦弱的孩子,大的不過五六歲,小的還在襁褓之中,兩人緊緊依偎在一起,眼神中滿是恐懼與無助。李陽的心瞬間被刺痛,他沒有絲毫猶豫,將孩子帶回了家。
起初,周圍的鄰居們議論紛紛,有人說他傻,有人對他指指點點,可李陽全然不在乎。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照顧孩子上,為他們洗衣做飯,教他們說話走路。隨著時間流逝,孩子們漸漸長大,那一聲聲清脆的“爸爸”,讓李陽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這個家也因為有了他們,充滿了生機與溫暖。
然而,隨著孩子到了入學的年紀,李陽的憂慮日益加深。四合院附近的學校,教學資源匱乏得可憐。教室裡的桌椅破舊不堪,窗戶透風,一到冬天,孩子們只能在寒冷中學習。老師數量少,一個老師常常要負責多門課程,教學質量根本無法保證。
一天晚上,李陽坐在院子裡,望著滿天繁星,腦海中不斷浮現出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臉,他暗暗發誓:“絕不能讓孩子因為教育環境輸在起跑線上。”
第二天,李陽利用工作間隙,向同事們打聽城裡教學質量好的學校。同事們你一言我一語,給他提供了不少線索。其中一位年長的同事說:“聽說城西的那所小學,師資力量特別強,老師們都是名校畢業,教學方法也很新穎,培養出了好多優秀學生。”李陽聽後,眼睛一亮,詳細詢問了地址,決定親自去看看。
週末,李陽早早起床,簡單收拾後,便騎著那輛嘎吱作響的腳踏車出發了。路途遙遠,一路上塵土飛揚,道路崎嶇不平,每騎一段路,腳踏車就發出一陣讓人揪心的聲響。但李陽沒有絲毫退縮,心中只有一個信念:為孩子找到好學校。
歷經幾個小時的騎行,李陽終於找到了那所學校。站在學校門口,他望著校園裡嶄新的教學樓、寬敞明亮的教室、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以及操場上嬉笑玩耍的孩子們,心中滿是羨慕與期待。他走進學校,向門衛說明來意,門衛熱情地接待了他,並帶他參觀校園。
在參觀過程中,李陽詳細詢問了學校的招生政策、課程設定和師資情況。當得知學校對學生的戶籍、居住區域有嚴格要求,且入學考試難度較大時,他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但他沒有放棄,厚著臉皮向學校領導求情,希望能給孩子一個機會,可最終還是被婉拒。
回到四合院,李陽心情低落,坐在院子裡一言不發。這時,張大爺走了過來,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李陽啊,別灰心,辦法總比困難多。”李陽苦笑著搖搖頭:“張大爺,我是真怕耽誤了孩子。”張大爺嘆了口氣:“我理解你,要不你從自己輔導孩子做起,說不定也能行。”
李陽眼前一亮,對啊,自己雖然文化水平有限,但也能盡力輔導孩子。從那以後,每天晚上,李陽都會在簡陋的飯桌前,陪著孩子們學習。他從最基礎的拼音、識字開始教起,一筆一劃地教孩子寫字,耐心地講解每一個數字的含義。遇到孩子不懂的問題,他會反覆講解,直到孩子完全明白。
但隨著孩子學習內容的深入,李陽漸漸感到力不從心。有一次,孩子拿著一道數學應用題來問他,他看著題目,絞盡腦汁,卻怎麼也想不出解題方法。孩子期待的眼神讓他滿心愧疚,那一刻,他意識到自己的知識儲備遠遠不夠。
為了提升輔導能力,李陽決定向文化程度高的鄰居請教。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趙老師,趙老師曾是中學教師,教學經驗豐富。李陽帶著孩子,提著一些自家種的蔬菜,來到趙老師家。說明來意後,趙老師欣然應允。趙老師不僅耐心解答了孩子的問題,還詳細地給李陽介紹了輔導孩子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如何制定學習計劃等。
從趙老師家出來,李陽如獲至寶。他按照趙老師的建議,給孩子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每天安排固定的時間閱讀、學習數學和語文。同時,他還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透過講故事、做遊戲等方式,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
在李陽的努力下,孩子們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提高。有一次,學校組織數學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