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初入四合院第7章 學習技能(第1/2 頁)
隨著與孫大媽、趙大叔情誼漸深,李陽在四合院的生活愈發安穩,可他心裡清楚,想要在這時代紮根,僅靠鄰里關照遠遠不夠。環顧四周,手藝人在這物資相對匱乏的年月,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木工、修補這類技能,更是日常所需。於是,李陽決心向四合院中的手藝人拜師學藝。
四合院的西屋,住著一位張大爺,是遠近聞名的老木匠。他年逾花甲,頭髮花白,臉上刻滿歲月的痕跡,一雙手佈滿老繭,卻靈活有力,經他手打造的桌椅板凳、箱櫃櫥櫃,結實耐用又美觀大方。李陽第一次邁進張大爺的屋子,就被滿屋子的木料、工具和精巧的木工製品吸引住了。
“張大爺,您好!”李陽恭敬地打招呼,“我想跟您學木工,您能教教我嗎?”
張大爺放下手中的刨子,抬眼打量著李陽,眼中透著審視:“孩子,木工活兒可不輕鬆,又髒又累,你能吃得了這苦?”
李陽連忙點頭,眼神堅定:“大爺,我能吃苦,我真的想學。”
張大爺微微頷首:“行,想學就先從基本功練起。”說著,他拿起一把斧頭,開始示範如何劈柴。只見他穩穩地站定,雙手緊握斧頭,高高舉起,落下時精準有力,木塊被均勻地劈開,木屑飛濺。
李陽依樣畫葫蘆,可斧頭在他手中卻不聽使喚,要麼劈偏,要麼力道不夠,沒幾下,他就累得氣喘吁吁,手臂痠痛。張大爺在一旁耐心指導:“穩住身子,發力要從腰腹起,手臂跟著順,別用蠻力。”
在張大爺的指點下,李陽慢慢找到了感覺,劈柴的效率漸漸提高。接下來的日子,李陽每天早早來到張大爺家,幫忙整理木料、打掃場地,然後開始練習各種木工工具的使用。推刨子時,他常常掌握不好力度和角度,刨出的木板要麼厚薄不均,要麼表面粗糙。張大爺總是不厭其煩地糾正他:“推刨子要平,手要穩,眼睛盯著刨刃,隨時調整。”
一天,張大爺交給李陽一個小任務——製作一個小板凳。李陽既興奮又緊張,他仔細測量尺寸,小心翼翼地切割木料,然後開始組裝。可過程並不順利,榫卯結構總是對不上,敲敲打打半天,凳子還是搖搖晃晃。
“彆著急,慢慢來。”張大爺走過來,幫他檢查問題,“這榫頭打得不夠精準,稍微修一下就好。”在張大爺的幫助下,李陽終於完成了小板凳,雖然模樣有些粗糙,但他滿心歡喜,這是他努力學習的成果。
另一邊,四合院的東屋住著王嬸,她擅長各種修補活兒,衣服破了、鞋子壞了、鍋碗瓢盆有裂縫,到了她手裡,都能煥然一新。李陽帶著自己不小心劃破的衣服,敲響了王嬸家的門。
“王嬸,您看我這衣服能補好嗎?”李陽問道。
王嬸接過衣服,仔細看了看:“這不算啥,小菜一碟。孩子,想學修補?”
李陽笑著點頭:“是啊,王嬸,以後自己的衣服鞋子啥的,想自己動手。”
王嬸從櫃子裡拿出針線笸籮,裡面裝滿了各種顏色的線、大小不一的針和補丁布料。她戴上老花鏡,開始示範如何縫補衣服:“先把線頭捋順,打個結,然後從破口的邊緣開始縫,針腳要密,這樣才結實。”
李陽坐在一旁,目不轉睛地看著,接過針線嘗試起來。可針在他手裡就像個調皮的孩子,總是扎到手指,線也老是打結。王嬸笑著說:“別慌,剛開始都這樣,多練練就好了。”
在王嬸的指導下,李陽慢慢熟練起來,縫補的針腳越來越整齊。後來,他不僅學會了縫補衣服,還學會了修補鞋子、修補鍋碗。有一次,孫大媽家的鐵鍋破了個洞,李陽主動幫忙,他按照王嬸教的方法,找來合適的鐵片,用特製的工具將鐵片鉚在破洞處,經過一番努力,鐵鍋又能正常使用了,孫大媽直誇他能幹。
學習技能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李陽也遇到了不少挫折。有一次,他在使用鋸子時,不小心鋸傷了手指,鮮血直流。孫大媽和趙大叔得知後,連忙趕來關心,孫大媽心疼地說:“孩子,要不咱先歇幾天,等傷好了再學。”
李陽卻搖搖頭:“大媽,我沒事,這點小傷不礙事,我不能半途而廢。”
趙大叔也在一旁鼓勵他:“小李,有志氣!不過往後可得小心點。”
在學習木工和修補技能的同時,李陽還不忘向其他鄰居學習一些生活小竅門。比如,跟院子裡的劉奶奶學習如何用野菜製作美味的菜餚,跟在工廠上班的周大哥學習簡單的機械維修知識。他就像一塊海綿,盡情吸收著這個時代的生存智慧。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陽的技能越來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