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初入四合院第14章 文化衝擊(第1/2 頁)
日子如潺潺溪流,緩緩淌過四合院的每一寸土地。李陽在生活的磨合中,漸漸適應了四合院的節奏,而即將到來的傳統節日,又為他的生活添上了一抹濃墨重彩的獨特色彩。
這一年,元宵節的腳步悄然臨近。從幾天前開始,四合院就沉浸在一片忙碌而歡樂的氛圍中。孫大媽早早地準備好了糯米粉、紅豆沙等食材,準備製作元宵。小順子和建國則忙著幫忙打掃院子,掛起大紅燈籠,為節日增添喜慶。秀蘭心靈手巧,拿著彩紙和剪刀,精心裁剪著各種形狀的窗花,有靈動的金魚、活潑的兔子,還有寓意吉祥的福字。
李陽看著大家忙碌的身影,滿心好奇與期待。在現代,元宵節對他來說,不過是吃碗湯圓、看看花燈,遠沒有這般濃厚的節日氛圍。他忍不住湊到孫大媽身邊,看著她熟練地揉著糯米粉,忍不住問道:“孫大媽,這元宵和湯圓有啥不一樣啊?我看做法好像差不多。”
孫大媽笑著停下手中的動作,耐心解釋道:“孩子,這元宵和湯圓可大有區別。湯圓是包出來的,把餡料包進糯米麵團裡就行;元宵呢,是搖出來的,得把餡料切成小塊,在放了糯米粉的笸籮裡來回搖晃,讓糯米粉均勻地裹在餡料上。味道也有些不同,你待會兒嚐了就知道。”
李陽聽得入神,眼中滿是新奇,主動請纓:“孫大媽,我來幫您搖元宵吧,我還從來沒試過呢。”
孫大媽欣然應允,手把手教李陽。李陽學著孫大媽的樣子,把餡料放入笸籮,輕輕晃動。可一開始,他總是掌握不好力度,元宵不是裹得不均勻,就是搖散了。孫大媽在一旁笑著鼓勵:“彆著急,慢慢來,多試幾次就好了。”
在孫大媽的指導下,李陽逐漸找到了竅門,一顆顆圓潤飽滿的元宵在笸籮裡誕生。看著自己的成果,李陽滿心歡喜:“孫大媽,您看我做得怎麼樣?”
孫大媽滿意地點點頭:“真不錯,學得挺快。等元宵煮好了,讓大夥都嚐嚐你的手藝。”
元宵製作完成後,李陽又跑去幫秀蘭貼窗花。他小心翼翼地接過秀蘭剪好的窗花,按照秀蘭的指示,在窗玻璃上塗抹麵糊,然後輕輕貼上窗花。貼好後,他退後幾步,欣賞著窗戶上的精美圖案,由衷讚歎:“秀蘭,你手可真巧,這窗花貼上去,整個院子都更有節日氣氛了。”
秀蘭臉頰微微泛紅,輕聲說道:“這都是跟我奶奶學的,每年元宵節,我們家都要貼窗花,寓意著吉祥如意。”
傍晚時分,夜幕緩緩降臨,四合院被大紅燈籠的暖光籠罩,處處洋溢著溫馨與歡樂。孫大媽把煮好的元宵端上桌,熱氣騰騰的元宵散發著誘人的香氣。李陽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個,放入口中,軟糯香甜的口感瞬間在舌尖散開。
“孫大媽,這元宵太好吃了!”李陽讚不絕口。
大家圍坐在一起,一邊吃著元宵,一邊分享著生活中的趣事。小順子眉飛色舞地講著他在集市上看到的新奇玩意兒,建國則不時插幾句憨實的笑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李陽看著這其樂融融的場景,心中湧起一股暖流,這是他在現代從未體會過的節日溫暖。
吃完元宵,大家決定一起去街上看花燈。一路上,人潮湧動,熱鬧非凡。各式各樣的花燈掛滿了大街小巷,有栩栩如生的動物燈,有造型精美的宮燈,還有講述著神話故事的人物燈。李陽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彷彿置身於一個夢幻的世界。
走著走著,他們來到了一處猜燈謎的地方。只見一個個寫著燈謎的紙條掛在繩子上,隨風飄動。小順子興奮地跑過去,摘下一個紙條,念道:“一物生來強,每天織網忙。織完靜靜坐,專等蚊蟲撞。打一動物。”他撓撓頭,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
李陽在一旁思考片刻,笑著說:“我知道,是蜘蛛。蜘蛛每天織網,用網來捕捉蚊蟲。”
周圍的人紛紛投來讚許的目光,小順子佩服地說:“李陽,你可真厲害!這燈謎都難不倒你。”
接著,秀蘭也摘下一個燈謎:“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這次,李陽還沒來得及思考,建國就大聲說道:“我知道,是‘告’字。把‘牛’字下面的一豎去掉,再加上‘口’字,就是‘告’。”
大家都為建國的聰明才智鼓掌,建國有些不好意思地撓撓頭:“我也是瞎猜的,以前聽別人說過類似的。”
在猜燈謎的過程中,李陽不僅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還體會到了與大家共同參與的樂趣。他發現,這些燈謎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還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和對生活的觀察。
看完花燈,大家意猶未盡地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