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逃生三國 > 第14章 登泰山

第14章 登泰山(第3/3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穿越隋末,系統降臨人在古代,隨身有座現代都市史上最強駙馬爺從門吏開始光宗耀祖皇帝女兒身,開局欺君犯上重生悍卒:開局官府發媳婦皇后的貼身侍衛嫌我功高震主,我黃袍加身你哭啥?一覺醒來我在龍椅上了四合院:跟大孝子斷親,娶婁曉娥三國:被義父背刺,我反手篡位從小縣令到主宰萬界寒門入仕,朝登天子堂暮做逍遙官明末:懶漢的逆襲人生重生太子,開局竟勸弟弟們搶皇位諸天穿越,從慕容復開始我在大乾做官的那些年從霸主尼多王開始傲視群雄水滸:開局買下樑山,造反不招安三國如煙

存。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蹟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臺、猛虎溝等。神山、文化寶庫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

泰山宗教發祥久遠,佛教於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後趙永寧二年(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陰建立了朗公寺和靈巖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唐宋時,靈巖寺極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靈巖寺稱為天下“四絕”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戰國時就有方士隱居岱陰巖洞;秦漢後祠廟林立,現存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鬥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後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建立於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響最大。[1]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話傳說的發祥地。早在魏晉時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觀。王母池位於泰山南麓環山路東首,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的詩句,唐李白有“朝飲王母池”的吟詠。詩人王心鑑在《登嶽》一詩中亦有:“優遊沐清風,騁懷嘯岱山。漢柏揖朝華,秦松別暮煙。雲海洗心塵,天路褪狂狷。由來訪勝境,乾坤此為巔。”的詩句贊之。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的節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亙100餘千米,盤臥426平方千米,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六朝任昉《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闢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歷史背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屬於我的時代鬼眼道士非機械式悸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