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第1/2 頁)
</dt>
&esp;&esp;很多作品裡都會以打破第四面牆的方式來加強戲劇性,厄里亞也有所耳聞。
&esp;&esp;但伽勒卻搖了搖頭,說道:“我不能。我沒辦法前往‘編輯部’所在的更高維度,也無法和那的生物進行溝通……我只是透過某種方式瞭解到了一些關於的‘編輯部’設定,並且能模糊地看到它的內部動向。而當我觀察‘編輯部’的動向時,又會對它產一點微不足道的影響——就類似於量子力學試驗中的觀測者效應。”
&esp;&esp;哪怕不考慮轉換語言時產生的資訊錯漏,伽勒這段話也顯得有點抽象。
&esp;&esp;厄里亞用手指敲打著水池檯面思考了一會,問道:“你能對‘編輯部’產生什麼影響?”
&esp;&esp;伽勒微微挺直腰。
&esp;&esp;他正色說道:“我能讓‘編輯部’注意到已有的‘熱門角色’的‘個人劇情’裡出現的邊緣人物,並考慮為這個人物單獨開一本‘個人刊’。”
&esp;&esp;厄里亞:“……”
&esp;&esp;嚴肅的場合突然多了幾分滑稽。
&esp;&esp;他很認真地看著伽勒,伽勒也很認真地看著他,兩個人在沉默中對視了一會,厄里亞說:“你真的不是漫畫看多了產生了錯覺?”
&esp;&esp;這就不得不講講美國漫畫的連載模式了。和單一作者、單一主角、圍繞主角展開劇情、完結即徹底結束的日漫不同,美漫發展到21世紀之後,一個在相同世界觀下發生的故事通常已經連載了數十年,連載期的每個階段由不同編輯以及畫師設計人物與劇情,再非常符合現實邏輯地因人氣和政治等外界因素來決定一個角色的後續發展。
&esp;&esp;人氣不高的角色頭上發生什麼離譜事件都有可能。
&esp;&esp;而能夠挑大樑硬抗銷量與票房的角色甚至可以成為編輯部玩梗意義上的爹。
&esp;&esp;其中那些在團隊刊物里人氣較高的角色,有很大機率會被分配到單獨的編輯與畫師,出一本個人刊來講他/她自己的故事。
&esp;&esp;當然也有那種先有個人刊,銷量好火了之後再拿進團隊刊‘聯動’的情況。
&esp;&esp;總之版權都在同一個公司旗下,想怎麼玩都行。
&esp;&esp;說回伽勒的話,他根本就在暗示他們所在的是一個漫畫宇宙,想要遠離被‘編輯部’隨意玩弄的命運,就只能努力打出名聲、提高三次元的漫畫銷量、爭取成為燙角色!
&esp;&esp;厄里亞很難不懷疑他是腦子出了問題。
&esp;&esp;要麼漫畫看多了,要麼某些類別的同人文看多了。
&esp;&esp;可是伽勒不覺得自己有問題,甚至不覺得自己在討論的是‘漫畫’。他將‘編輯部’看做是某種高維度的不可名狀之物,將自己對編輯部的影響視作觀測者效應,認為角色的‘熱門’與否是時間與空間上命運的量子糾纏,‘個人刊’則是宏觀上的俄歇效應:即當一個處於低能級的生命體被移除後,留下一個空位,高能級的生命體就會填補空位並向宇宙釋放能量,以提高宇宙整體的繁榮度。
&esp;&esp;厄里亞:“……”
&esp;&esp;他大為震撼,和養子反覆確認了好幾遍,然後得出結論——伽勒沒有在開玩笑。
&esp;&esp;他真是這麼想的。
&esp;&esp;“所以你為什麼要用‘編輯部’和‘個人刊’這些說法?”
&esp;&esp;“因為這樣便於別人理解。”
&esp;&esp;伽勒依舊很認真,甚至可以說認真得有點過頭了,彷彿他們在討論的是某個能拿下諾貝爾獎的物理學話題,“否則我說,為了應對高維度外神的精神侵蝕,並對時間和空間上的兩種不相容的可觀察量進行預判,從而讓自己活得更好……一般人肯定聽不懂我的意思。”
&esp;&esp;那你還挺有自知之明!
&esp;&esp;厄里亞一時間也摸不清伽勒到底是個有條理的瘋子,還是個天賦異稟的中二病了。他對伽勒口中的話持保留態度,在沒有親眼看到所謂的‘編輯部’與‘個人刊’之前暫且把這些內容當做犯罪分子的脫罪藉口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