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民國外交難(第1/3 頁)
1912年1月1日,孫逸仙在江寧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臨時大總統。
1月5日孫逸仙發表對外宣言,在內容上繼承了同盟會7點宣言及鄂省軍政府對外宣言的主要內容,除承認前清政府所締結條約及借款外,增加了對滿人的保護條款,並允諾國人以宗教信仰自由。
宣言最後,孫逸仙呼籲“深望吾國得列入公法所認國家團體之內,不徒享有種種之利益與特權,亦且與各國交相提挈”,這是孫逸仙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身份首次正式要求列強的承認。
次日,身在柏林的白景杉意外的收到了三封電報,一封來自京城,一封來自江寧,一封來自上滬。
京城的電報是清廷外務部副大臣胡惟德發過來的,這裡面除了一些客套話之外,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現在京城各國公使都三緘其口,對南北兩方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態度。
胡惟德希望白景杉能透過自己的關係,瞭解德、比兩國對中華民國的真實意圖,以及若是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德、比兩國是否會支援。
江寧的電報則是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司法總長伍廷芳發來的,主要內容同樣是希望透過白景杉瞭解德、比兩國對中華民國的真實意圖,以及對臨時政府的支援力度。
伍廷芳之所以能給白景杉發電報詢問,是因為白景肆的原因。白景肆可以算是伍廷芳的半個學生,兩人一直有書信來往,而且白景肆能進入香江律政司,也是有伍廷芳的推薦,不僅如此伍廷芳和黃思永以及盛宣懷也都有不錯的交情。曾經做為清朝駐美公使的伍廷芳自然會透過自己的關係詢問駐外公使們,而白景杉也不是伍廷芳詢問的唯一之人。
上滬的電報是朱懷忠發過來的,電報裡提到民國臨時政府想在上滬兵工廠先賒一部分軍火出去。
“難道說這位臨時大總統這次回來,就只帶回來了主義,沒帶回資金?”白景杉看著三封電報不由陷入沉思。“看來都是錢鬧的!”
“有錢千般好,沒錢萬事難!現在各個海關都掌握在洋人手裡,怪不得雙方都想得到各國的承認。”白景杉想了一會就明白了其中的關節。“各國承認誰,誰就能繼承各地的關稅。”
白景杉在兩天後給兩邊都回了電報,不過內容大差不差。
“德、比兩國只會承認一方,目前仍然持觀望態度。另比利時緊跟英、法兩國態度,德方只關注哪方能保證其現有在華利益。”
至於賒賬,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
隨著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宣佈退位,大清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而白景杉做為清廷任命的駐德、比兩國公使,也正式結束了其使命。
第二天白景杉就接到原外務部電報:“所有出使大臣改稱臨時外交代表,接續辦事”。
同日孫逸仙就辭去了臨時大總統職務,兩天後,經過選舉,袁世凱全票當選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隨著袁世凱的當選,承認問題再次擺到了檯面上。
鄂省軍政府時期,鄂省希望各國承認其“交戰方”地位,目的是為了讓各國保持中立;孫逸仙就任臨時大總統期間,希望各國承認其“主權”,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接受南方清廷的遺產,但是當時南北兩方是有著巨大政治衝突的,南方想“共和”,北方想“立憲”,而各國則繼續保持觀望態度,也是很合理的。
在南方革命黨承諾誰推翻清廷,就推舉誰為大總統後,這個事情在當時的國內,有且唯一能有能力做到這一點的就剩下袁世凱了。
而透過駐外公使、將軍團的一系列威逼,清廷也確實被袁世凱推翻了,其當選自然順理成章。
到了2月底,白景杉做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駐德國臨時外交代表,收到了德國外交部次長的私人邀請。當晚白景杉見到了一份日本發給德國的備忘錄的副本。
該備忘錄建議各國要求中華民國保證外國人“仍繼續保持其在中國所享有之一切權利、特權及豁免權”,其中包括沒有條約依據的特權,並建議各國保持共同行動。
“舒爾曼先生,我們是老朋友了,我也不繞彎子。”白景杉看著舒爾曼直接說道。“這短短的幾個月內,已經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而無論是哪個階段,我們都承認中華民國繼承了清朝的國際法人主體。同時我們也承認清朝與各國簽訂的條約,均由中華民國繼承。但是對這上面沒有條約依據的特權,我個人認為完全就是訛詐。”
“白,我們都知道這一點,但是德國需要擴大在華利益。”舒爾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