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唐垌上殿(第1/2 頁)
垂拱大殿之前,文東武西相向而立,文班以六部尚書為首,武班則以諸衛上將軍為首。
宋代御史臺不設正任御史大夫,因此臺官領袖自然是御史中丞鄧綰。
提起這鄧綰倒是值得多說幾句的,此公同樣以攀附王安石、呂惠卿知名。
王安石在相位時則攀附王安石,及至熙寧七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後,他又攀附呂惠卿而以攻擊王安石為進身之階。
待等不久后王安石復相,他又靠著彈劾呂惠卿取悅王安石,總之算得上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了。
鄧綰領著三院御史,也即臺院、侍御史知雜事謝景溫,殿院、殿中侍御史蔣之奇,察院、監察御史裡行蔡確,穿過文武兩班居中向百官行揖禮。
百官為示對監察系統臺官的尊重,紛紛作揖回禮。
禮畢之後,御史臺臺官們和左巡使,作為秩序引導和管理者先行入內,各自到相應位置站好。
而後文武兩班侍從官們與右巡使進入,同樣各自到應在的位置站定,協助管理朝會秩序。
再則便輪到了吳希這些所謂的“見、謝、辭”官們入內了。
所謂的“見”,是指剛剛任命的京朝官,官家需要見一下他們以示看重,新任官員也要對官家表示忠誠。
而“謝”,則是說受到朝廷賞賜升官者,他們要來感謝官家的皇恩浩蕩。
再就是吳希他們這些“辭”者了,他們出使前要來接受官家的訓誡和勉勵。
今天倒是沒有“見”兩者的,“謝”的有數人,不過吳希都不認得。
待他們進入大殿站好之後,後面緊接著進來的,則是沒有在殿門口列班的一二品文武官員。
這些老官員們並不多,除了皇室貴族高階武臣之外,正經的文臣二品以上僅僅數人而已。
當然,這並不是說此時的一二文官只有這麼幾個,而是大多數高品文官年歲都不小了,到了恩養的年紀,都可以不用赴這個起居朝了。
而年輕力壯的高品文官們,無不兼任著宰執之類的重要差遣,並不會來參與這類常朝。
一、二品官員們到位之後,宰執們也從大殿一側閃出,隨後殿外有資格進入的文武百官們,便繼續依著次序轉進。
好不容易眾官員們終於站定於大殿之上,卻有一位宦官自後殿而來,站立在大殿臺上揚聲宣佈“今日官家不坐文德殿”。
這倒是也沒什麼好奇怪的,算得上是一種慣例,畢竟官家不可能真的做到,每天都早早來此與臣子們演這樣一齣戲。
不過雖說官家不坐前殿,但百官卻也是不能轟然而散的,因為不多時便又有數名宦官自後殿而來,走到各班之前傳達各種程式化的所謂官家口諭。
包括那幾位來感謝官家加恩的官員們,一個個也得到了官家的勉勵旨意。
百官們恭敬聽旨以後,紛紛面對著空無一人的大殿主座拜了又拜,口稱謝恩、得旨之類的話語。
隨著時間悄然而逝,這一禮儀行動總算漸漸收尾。
隨著又一位帶著旨意而來的宦官,向眾人宣佈了散朝的決定,漸漸有些百無聊賴的常參官們簡直如蒙大赦。
至此,今日的常朝便算是到此為止了,不過吳希和曾孝寬他們卻都沒有挪動腳步,因為他們並沒有接到官家的誡勉旨意。
不過倒是也並未讓他們多等,不多時,便有一名小宦官向這邊迎了過來。
其人鄭重道:“官家口諭,出使河東非比尋常事,著曾孝寬、趙子畿、吳希等至垂拱殿見駕。”
吳希這才恍然,卻原來是官家覺得他們此行任務比較重要,還是臨時決定要當面囑託幾句才好。
“臣得旨。”
於是他們便又跟著小宦官,轉向垂拱殿那邊而去。
等到了垂拱殿這邊,新一輪的等待便又開始了。
因為即使使團那邊已然整備妥當,只等他們到了便可出發,但無論他們有多急切,官家也不可能越過宰執直接召見他們。
首先進入垂拱殿的是中書門下班次,王安石領著三位參知政事入內,而在其中待了足有半個時辰的樣子。
接著,王安石等人出來,便輪到文彥博領著兩位樞密副使進入其中,時間恍然間又是半個時辰過去。
這倒也沒辦法,畢竟國家多事之秋,不但新法推行千頭萬緒,北邊遼國、西北西夏的外交事宜,還有西面王韶主持的對吐蕃戰事,哪一個都是重中之重。
等文彥博等人出來,總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