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吳希心思(第1/2 頁)
這便是郭逵與蘇軾的第一次見面。
兩人雖說是初次相見,但彼時郭逵是真的十分欣賞這個年輕人。他聽對方說了許多政事上的設想,也都一一記在了心中,並在最後與之約定日後相見再好好交談。
可惜自那之後,他再還朝時,卻聽說那個叫做蘇軾的年輕人,因為父親去世回家服喪去了,只能感嘆緣慳一面。
再後來,兩人便再沒機會相見交談,甚至因為交情不到,書信往來都不曾有。
直到今天,見著對方的學生來到了自己治下,他才漸漸想起了過往經歷。
“杭州雖是個好地方,卻不知道蘇子瞻這等驚才絕絕之人,在地方之任上過得可稱心麼?”郭逵笑著問道。
當然是不稱心的。
若是稱心如意,那也就不會寫那些個暗諷君王的詩了,也大概不會有什麼烏臺詩案了。
“老師常說,此心安處即吾鄉,倒也沒什麼好稱不稱心的。”
吳希當然是不能說實話,只是借用蘇軾二十年後才寫下的一句詩,作為了給對方的解釋。
“哦?此等妙句,也只能是大蘇學士這等人詠得出了。”
郭逵撫掌而嘆,卻是感慨起蘇軾文學上的水平之高,轉而就著詩詞的話題與對方攀談起來。
這可急壞了一旁的李昭玘,讓你跟對方攀攀關係,是為了解決眼下的問題,可沒讓你與之談論什麼詩詞文學啊?
你一個大老粗,懂甚風花雪月!
不過吳希這邊卻是另一種感受。
他看得出來,郭逵如此舉動也好,李昭玘那般恭維也罷,其實都是在與他拉近關係,以求不至於被因為之前的事情連累到。
其實說實話,他本來也沒想真的要郭、李二人如何難堪,畢竟這兩位都算得上是“有用之官”。
是的,在吳希看來,“有用之官”便是對宋代官僚的最高評價了。
畢竟有宋一代,冗官現象如影隨形,能夠做到“有用”的程度,起碼是合格了的。
郭逵自是國家名將,如此身份不必過多言說。
而李昭玘須也不是一般人。
別看如今其人在吳希面前,似乎有些卑微的樣子,但那是敬官家而不是敬他。
李昭玘年少登科,經舉薦一躍而至通判,年紀上與吳希相近的同時,在仕途上卻比他還要遠一些。
畢竟此時蘇軾也只是個通判罷了,而吳希想做通判,按照宋代最重資歷的制度,怕還要苦熬許久才行。
此外更重要的是,李昭玘在任中也是做出了許多實事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便是改變了潞州本地綿延多年的喪葬風俗,讓本地百姓接受了更為先進的“土葬”。
這不僅僅是促進了此地風俗進步那麼簡單,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卻是道德的建構,以及對邊疆統治的潛移默化的增強。
總之一句話,一風俗,方能成治功!
因此,僅就吳希個人而言,實在也是不打算多麼為難這兩人的。
但問題在於,這次的事情早已不是他個人與潞州的事了啊!
刺殺使者,從來都是對皇權的極大挑戰,沒有任何一個統治者能夠容忍這等事情的發生。
所以他其實也一直在思索,想找一個能夠比較完善的辦法,儘量在保全郭、立二人的同時,也不至於損了官家那裡作為帝王的威嚴。
只是一時間還想不到什麼好辦法罷了。
畢竟這件事的關節在於,郭、李二位本身都沒有什麼直接過錯,但卻都有逃不掉的領導責任要揹負。
發生在本州的事情,長貳官能靠不知情來推卸責任嗎?
甚至於“不知情”這三個字也是不能提的,否則不就成了尸位素餐之徒了嗎?
你們沒那個本事對本州事務知情,京中可有不少有這個本事的常參官們等著呢!
吳希一邊應付著郭逵與之進行的文學交流,一邊不住在心中思考著破局的辦法。
郭逵說了半天,只覺得口乾舌燥,自一旁拿起茶杯來作勢要飲,這才注意到自家通判又向自己不斷使著眼色。
這次他倒是當即領悟到了,趕忙轉換了話題:“說起來,老夫與你師的交情俱在西北事上,可惜如今我來了河東,你師乾脆去了南方,卻都與西北之事沒了干戈。”
吳希下意識脫口而出道:“或許下官將來要去西北的。”
郭逵聽聞此言,眼睛當即一亮:“哦?冀之有意往西北去建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