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熙熙為利(第1/2 頁)
“莊公死已葬,祭仲將往省於留,塗出於宋,宋人執之......古人之有權者,祭仲之權是也。權者何?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公羊傳桓公十一年
在宣室殿一片寂靜的等候中,皇帝終於姍姍來遲。
在皇帝一進殿門時傅幹就注意到這個身軀筆直的少年,大氅似有風塵,但並不影響來人的氣度,不需要旁人付說傅幹也能猜到這人是誰了。
“臣幹參見皇帝陛下。”
“免禮免禮。”
皇帝將大氅交給近侍,詢問道:“可曾為這位君子上茶水?”
“上了茶水。”
皇帝點點頭,吩咐道:“吩咐左右退下,擺好暖爐。”
交代好了具體事宜,皇帝打量起了彎著腰的傅幹,傅幹模樣不差,身長大約七尺餘,皇帝比他低了一個腦袋的差距。
漢代選官的標準確實很高,文化才能有要求都不算什麼,就連儀容儀表都有要求,最低標準也得是身長體健容貌有威儀。
皇帝打量傅乾的同時,傅幹也在打量皇帝。
皇帝坐上首位,打破沉默:“卿也入座。”
“謝陛下。”
“我曾聽聞卿乃漢家元功陽陵景侯之後,壯節侯嗣子,真國之禎幹也。”
傅幹沉默,他乃是傅燮之子,傅燮被宦官排擠,即便有平定黃巾的功勞也未能封侯,只是出任漢陽郡守,最終戰死陣前,未辱家世,朝廷追贈壯節侯。
對於誅滅宦官的皇帝,傅幹是懷著感激的,但對於朝廷,傅幹要說不失望那是假的。
皇帝沒得到回應,也不著急,想打消人家對朝廷的怨氣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自顧自道:“朝廷如今大體安寧,為修續國力民生,我有意效當年孝武皇帝時故事,重修鹽法、設立鹽官,於河東經營設立鐵官,經營官輸,於各地設定平準官,平抑物價,卿以為如何?”
“陛下。”
傅幹說道:“這是施行天下之策,陛下宜付公卿議論才是,臣不敢妄言。”
皇帝笑笑,不怕你有怨氣,就怕你不說話,會開口就是好訊息嘛。
而且這對於皇帝而言並不是什麼不能說的秘密,這將是未來一年甚至好幾年朝廷的基調,別說公卿,地方小吏都該明瞭貫徹皇帝的意志。
“不過是你我君臣的茶餘談資罷了,不足外人道,卿當暢所欲言。”
傅幹聞言也受到了激勵,不如先前那樣深沉,對皇帝拱手,道:“陛下仁德,不以臣卑鄙,禮賢備至,且試為陛下講之。”
“臣竊以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故天子不言有無,是不與民爭利,這是先賢治民之道。孝和皇帝時至今已百餘年,若驟行鹽鐵歸官,黎庶窮困,難以繳納,官吏催逼,未必不是當年孝武延和(漢記延和,後世記為徵和)故事,實在有悖陛下愛民生民之心。”
“如今四海窮困,府庫虛竭,而天下各州,除司隸以外,餘者牧守少有納稅賦之意,我欲興大業,安定天下,所需錢糧應從何而來?”
皇帝有意重開鹽鐵官營的經濟制度,增加賦稅,削弱豪強在經濟上的壟斷地位。這件事情沒有人支援他是行不通的,但從九卿找人,就要與這群人共享利益,這無疑是皇帝對士族的妥協,這又是皇帝不允許的。
然而兩千年的歷史內,已經有前車之鑑清楚明白的告訴了皇帝,不和豪族分享利益,他們也會變成咬人的瘋狗豺狼!
范仲淹如何,先天下之憂而憂,新政時天下景從,一旦觸碰到變法的核心,立即就被群臣攻訐,范仲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了文人集團一個措不及防,當然,後果也很嚴重,自請出京!
東漢時期不是沒有推行過鹽鐵之政,章帝到和帝時期,但僅僅只維持了數十年便不得不在多方壓力下廢除,這其中除了孝和皇帝君權不振以外,更多的是鹽鐵官營中負責的官僚貪腐橫行、所出的鹽鐵質量太差,引起民怨的緣故。
皇帝日壯,威權是與日俱增的,所以只需要防止奸官猾吏混入新的鹽鐵官營中去,以免遭到他人的攻訐。
他知道在這件事上,自己與士人們並無任何餘地,他將面臨整個朝堂對他造成的巨大壓力。
桓靈讓他們明白了,明著跟皇帝對著幹是極為不明智的選擇,但無論上下都是他們的人,想在其中微操一點何其輕鬆,一如當年光武帝頒行的度田故事,引起民怨輕輕鬆鬆。
所以傅幹其實是個很好用的人才,他有乃父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