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三路夾攻(第1/2 頁)
橫渡長江,浩浩蕩蕩的制憲軍從南昌一路去往黃州府,他們沿途所行之地,必有百姓夾道相送,但他們卻沒有任何停留,直到過江之後,才第一次停下了腳步。
長江天塹阻隔,南北據此而分,渡江之後也意味著制憲軍已經進入明廷的勢力範圍之中。
再往前的任何一步,都是面向敵人了,制憲軍將這樣一路橫推,直插京師腹地,把朱允熥從皇椅踹下來。
十萬大軍就地在江邊駐防一晚,至第二天天明,鄧茂七便來到許良身邊辭行:“校長,學生今日便領軍西去,我們在京師城下會合!”
許良神色凝重的點了點頭:“我軍輕裝挺進只求快攻,若遇堅城鐵壁,切記不可糾纏。”
鄧茂七連忙抱拳應聲:“校長放心便是,待您入關之時,學生必定已經京師!”
說罷,鄧茂七便辭別許良,然後從十萬大軍分出三萬之眾,浩浩蕩蕩西行而去。
於此同時,另有三萬大軍,亦從東南前行,只留許良本部三萬大軍尚在原地。
北伐之戰定然不是匆忙發起,事實上制憲黨早就有過漫長的籌備和謀畫,此次作戰方略也早已定下。
制憲軍目前仍然具備對明廷的武器優勢,這是最後的視窗期了,如果現在不打,等到將來明廷軍隊全部列裝仿製槍械,那就更難打了。
為了充分發揮己方的武器優勢,制憲軍並不執著於大兵團作戰,最終決定分兵三路直取北方。
一路西走湖廣經武關商洛的路線,一路經河南走三門峽潼關,兩部大軍以鉗形攻勢合擊關中。
而最後的一路則要東去支援黃蕭養,截斷鐵路線,並且阻擊李景隆回援的大軍,以保證許良和鄧茂七後方安定。
大體戰略如此,但具體戰術打法,則要更加細緻了。
許良也沒有在江邊停留,分兵之後,他立即率軍前進,進入黃州府深處之後,他立刻把三萬大軍化整為零,以三百左右為一小隊三千人為一大隊的部署,往整個府擴散出去。
他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利用槍械武器的火力優勢,輕軍快攻平定黃州府。
依然是自己在南方做的老一套,幫助本地的其起義力量佔據優勢,然後一路往前攻城略地即可。
相比於南方,北方的地方起義力量過得要艱難的多,李景隆當初平定北方的方略異曲同工,也卓有成效。
因為官府佔據絕對優勢地位,對起義軍的打擊行動一直沒有停止過,這讓北方的起義力量只能轉入低潮,在部分鄉村甚至山林裡艱難頑抗。
正如黃州府的起義軍領袖唐恩,現在的日子就不好過。
當初一個小商人怒而起義,引起的連鎖反應是唐恩自己完全沒想到的,起義的時候他完全抱著一種必死的決心,反正熬下去也是死,不如反他丫的。
但是結果卻和他想的不太一樣,自己的起義就像是點了一把火,突然之間華夏大地口號四起,神州動盪,明廷震動。
直到許久過去之後,他才慢慢琢磨明白了。
其實天下的人心早就變了,就連自己也是因為想法變了,才會一時衝動做出起義的事情來,那個時候天下只是需要一個契機而已,契機出現了就是風起雲湧一發不可收拾。
自己只不過是在那個微妙時候,恰巧成為了那個契機。
起義之後的事情發展,也和他想象不太一樣,造反這種事情十人九死,雖然起義聲勢浩大,但他一開始的對此其實是比較悲觀的。
朝廷本來就難以對抗,更不要說如今正是大明無比強盛的時候,起義再怎麼聲音大,也顯得過於脆弱了些。
只不過他的想法很快就改變了,因為隨著起義發展,各地似乎還真和官府一下僵持住了,這讓人真的看到了一些希望,似乎他們真的能倒轉天罡也說不定呢?
他剛剛才有點信心和期望,緊接著來的,就是李景隆出關評判,北方的起義立刻遭遇滅頂之災,一下子都沒了聲音。
自己這個處於南北之間的地方,最後也沒能逃得過。
當官府開始在李景隆的中央軍幫助下開始平叛,他不得不帶著自己的起義軍轉入基層,即便如此,後續官府對自己的打擊也沒有停止過,這讓整個黃州府起義軍的處境都十分艱難。
雖然最後有組織派來的指導員幫助自己工作,緩解了自己的尷尬處境,但也僅僅只是讓自己在黃州府站下腳跟有了喘息之地,再想更多的發展,現有的力量就不足了。
這兩年,唐恩已經習慣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