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變革(第2/3 頁)
拉斯舍拉亞,為了避免被包圍,加沙的帝國軍隊在法爾肯海因(埃裡希·馮·法金漢(德語:erich von falkenhayn,1861年11月11日-1922年4月8日),又譯為埃裡希·馮·法爾肯海因或埃裡希·馮·法爾根漢,德國軍事家、步兵上將,1914年至1916年間任德軍總參謀長。)的指揮下已經撤離了。目前帝國正在焦頭爛額,沒有太多的精力投注到我們身上。”
,!
波可士頓了頓又道:“還有一個訊息!”
“嗯?”阿雷·斯特微微蹙起眉頭,好奇是什麼訊息,讓波可士都有些沉重:“是什麼訊息?”
波可士:“威廉·史密斯傳來訊息,你之前安排他關注的布林什維克在11月7日,發動了起義,,目前已經佔據了聖彼得堡。”
“領導起義的是誰?”阿雷·斯特十分想知道是不是列寧。
波可士:“是一個叫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的人,就是他領導的隊伍推翻了以亞歷山大·弗多洛維奇·克倫斯基為領導的資產階級俄羅斯政府。”
聽見是列寧後,阿雷·斯特感到一陣輕鬆。也就是說還有不到四個月的時間,1918年3月3日蘇俄就會和同盟國簽訂《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從而退出一戰。
但是蘇俄是在提出的和平建議被協約國拒絕後,才開始與同盟國的德國進行和平談判的。
談判開始於1917年12月3日,德國提出了把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的區域性和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烏克蘭的全部割讓給德國並賠款30億盧布的苛刻條件。
這引起了蘇俄內部嚴重的分歧。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主張接受德國的條件,簽訂和約,為新生政權爭得喘息機會,季維諾也夫、索柯里尼柯夫、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阿爾喬姆、斯塔索娃、斯維爾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員支援列寧;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為代表的“左派共產主義者”反對簽訂和約,主張對帝國主義繼續世界大戰,中央委員布勃諾夫、烏里茨基、洛莫夫支援布哈林;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則主張停戰,復員軍隊,但不與德國簽約(即不戰不和),中央委員克列斯廷斯基、費利克斯·埃德蒙多維奇·捷爾任斯基、阿道夫·阿布拉莫維奇·越飛支援托洛茨基。
1918年1月2日,蘇俄政府召開中央和地方負責人會議。60人出席的會議上,贊成布哈林主張的32人,贊成托洛茨基主張的16人,贊成列寧主張的僅15人。最終,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的主張因處於少數而未能被透過。
1918年1月24日,蘇俄政府召開中央會議,重新表決簽約的問題。托洛茨基的主張以9票對7票的多數透過,列寧的主張仍然沒有被多數所接受。
1月30日,佈列斯特談判恢復。作為外交人民委員、談判代表團團長,托洛茨基臨行前與列寧約定:如果德國下了最後通牒就讓步簽約。結果德國果然向蘇俄下了最後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寧電報詢問對策,列寧立即覆電堅持:接受德國條件,立即簽約。但是托洛茨基沒有接受列寧的建議,而是發表了拒絕簽約的宣告,率團離開佈列斯特。結果,德國開始對蘇俄大舉進攻。
2月18日,在十分緊急的情況下,蘇俄中央委員會舉行了緊急會議。會上,列寧的主張又被以6:7的票數否決。隨後,中央又連夜開會,經過激烈的爭論,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轉而支援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會議結果以7票贊成、5票反對、1票棄權的結果透過了列寧的提案。蘇俄政府連夜通知德國方面,同意簽約。
但是,德國在得到通知後仍沒有停止進攻,並於2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條件。蘇俄黨中央又召開有15名委員參加的緊急會議。會議中,大多數委員表示不贊成列寧的主張。列寧只得提出,如果這種空談繼續下去,他就要辭職,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員會。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對此毫不在乎,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也未發生動搖。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寧的意見,但為了防止列寧辭職和黨的分裂,他的態度發生變化。在他的影響下,出現了4票棄權。結果列寧的主張以7票贊成、4票棄權、4票反對獲得透過。
這也就意味著,若是阿雷·斯特在此刻發起政變,極有可能會對蘇俄的態度產生影響。倘若他們不願同同盟國休戰,並退出協約國,那麼奧斯曼在高加索地區所獲得的利益,將遠遠不及歷史上的土耳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