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一意孤行(第3/4 頁)
,
“還是那句話,若朝廷同意則罷,若是再給我們安一個裹挾軍士,我等又該如何?”
“瞞住他們不是為了欺騙他們,而是安撫軍心,所以,此次我等上書便是,諸位意下如何?”
眾人一聽,眼前為之一亮。
紛紛表示贊同,
張文誠有心要反駁,可一想,李如璋說的也有幾分道理,便也只得點頭答應了下來,何況,總不能逼著數萬軍士和自己一起諫言吧。
就這樣,一上午,終於將此事商議妥當,各自散去。
李如璋真心覺得此事,和他關係不大,從他內心來講。
一個不願撫卹賞賜自己士卒的帝君,卻願意花重金贖買原本屬於自己的土地。
本末倒置,不可理喻。
何其昏聵,何其恥辱。
如今這天下,百姓沒有半點受益,反而要被帝君無端連累。
既然帝君喜歡糟蹋自己的江山,那何不隨他去?
只是可憐了這天下百姓,
不過,這對於自己來說,反而算得上好事一樁。
此事雖然對他有利,但是,李如璋竊喜不起來,反而是憤怒且無力。
可恨自己實力不足,不然他定然要打到北虜割地稱臣不可,哪至於這般窩囊。
右相果然不出所料,此次是下定決心要和帝君作對。
她不光鼓動李如璋他們這些軍將請願帝君,更是將他那一派的這些大臣串聯一起,上書帝君,
一時聲勢浩大,引得朝中內外議論紛紛,
支援右相的人,誇讚他是中流砥柱,道德楷模,有文人忠良之風骨。
左相一派則是果然如李如璋猜測那般,紛紛質疑右相以下犯上,有逼宮之嫌。
對此,右相併不解釋,只是一味的懇求帝君收回成命,切莫留下罵名,遺臭萬年。
帝君先是雷霆震怒,揚言要將右相這些人,罷官奪職,抄家下獄。
可惜,右相為首的一眾大臣,仍然不為所動,帝君犯了難,最終居然選擇了退讓,減少贖買二郡所耗錢財。
不過也僅僅是退讓,而不是收回成命,畢竟,帝君懼怕北虜至深,如何敢否決之前決議激怒北虜?
帝君本打算以左相牽頭,和北虜使臣商討,減少贖買二郡金銀錢財,
左相領命,但隨即以自己年邁昏聵,精力有限,談和之事,細節繁多,恐誤國事,
便舉薦了自己這邊禮部尚書擔任和談之首,
禮部尚書本就有負擔朝中禮儀,以及藩國和屬國之間往來事務的接待,按理說當是當仁不讓。
然而,禮部尚書堅決不受,聲稱自己才疏學淺,難當大任。恐有負聖託和耽誤國家大事。
卻被左相一句,
“汝放心施為便是,老朽在後面幫你拾遺補缺。”給架住了。
個個都是人精,帝君見右相緊追不放,便退而求其次,減少贖買銀錢,又怕自己背上罵名,改為左相與北虜和談,
左相更是老而彌辣,帝君為了讓步右相,提出減少對方索要錢財數額,把難題甩給他。
屆時,自己談得好叫不辱使命,談得不好,引發北虜不滿,再動兵戈,那自己便是辦事不力,誤國誤民,
那時,若是真到這種地步,自己也只能咬牙受著,莫非還敢把責任推到帝君身上。
何不如,一開始便把這份差事,推給別人,在外人看來,他不光算是放權下屬,也是提攜後進。
禮部尚書,又豈是白痴?
帝君和左相都不敢將此事攬在身上,那他禮部尚書肯定也不願意,
贊同議和,不代表願意將自己的署名落在那白紙黑字之上,若是這般,無異於留下罪名,受萬世唾棄。
可官大一級壓死人,左相以權壓人,自己又能如何?
頂撞上官?他沒那麼大膽。棄官不做?他更沒有那份魄力。
罷了罷了,自己既然從中斡旋,揹負如此罵名,那就別怪自己從中漁利了。
若是自己不能從中漁利,那揹負罵名,豈不是白白受那千夫所指?
打定主意,禮部尚書心中怨氣,才多少有所消散。
樓行舟一行人,等待了數日,仍然不見嵩國這邊,提出議事章程。
也有些心急了,畢竟遲則生變,於是質問帝君,是否想再次引動兵戈之亂?
聲稱自家國主本著上天有好生之德,才不願動兵戈,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