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論功行賞(第3/5 頁)
“再者,臣意在如此,既然國庫錢財不夠,那便多方籌集,由國庫出大頭,陛下出小頭,其餘部分,再由各地州郡平攤,
待下次稅收之時,再予以減免便是。”
“陛下既然表示要為社稷屈尊,舍下身份籌集銀錢,這是極好,然皇家體統也不可不顧。
那便正好讓各地州郡官員,讓他們出面籌集,也算是上下一體,共赴國難。
各地官員替陛下分擔國事,本就是分內之事。
若要陛下親自出面,帝國顏面是一方面,再者,聖君有事,這些官員不能替聖君排憂解難,養他們何用?
所以,若按臣這般的話,既不至於皇權蒙羞,又能表示陛下的寬仁愛民,一舉兩得。
國事艱難,朝廷官員食君俸祿,本當同心協力,為國分憂。”
“想必各地官員,也能體諒。”
左相倒是考慮周全,考慮到各地官員為了政績,定然會全力掏出州郡府庫以迎合上意。
也考慮到了,若是錢財仍然不夠,讓地方官員直接從商賈百姓身上想辦法,
從而避免了帝君直接令出於上的負面名聲。
甚至還順帶給帝君扣上了一頂寬仁愛民的高帽。
為了帝君的顏面,照顧帝君的情緒,左相真是煞費苦心,將事情考慮得面面俱到。
不得不說,拍馬迎上這套,左相真是爐火純青。
“此外各級軍官人數眾多,賞賜數額巨大,臣以為可以改授銀錢賞賜為實授軍職,又或是用土地代獎賞,
可讓軍隊所駐紮的州府,拿出州郡空置田畝,呈報朝廷,再由戶部統籌,賞賜軍中有功之人。”
“這一來便緩解了,國家財力不足之困頓。
二來,以恩蔭和田地作為賞賜,可保證兵員和人口穩定。”
“非是朝廷吝嗇,實在是力有未逮,如今朝廷已經是竭盡所能了,只要底下軍士安撫妥當,剩下的各級軍官,多少總歸比軍士識大體,知恩義,想必也能體會朝廷的難處。”
說道這兒,左相略作停頓繼續說道
“且賞賜比例,不能一視同仁,。
“如耿、李二軍,臣依舊是當日之論,只當他們是戴罪立功,雖該賞賜,但需量體裁衣,權衡功過。”
“獨益州軍這邊,有功無過可當大賞,以示皇恩浩蕩。”
“至於……,至於奏章上提到的這位名叫李如璋的少年,此次全賴此子出力,依臣之意。
不若賜他同進士出身,此子足智多謀,那便再賜他軍中參議之職,
想他一屆白身,如今一飛沖天,陛下給他如此殊榮,他必定感恩戴德,萬死難報皇恩。”
這一席話,不光讓帝君聽的連連點頭,
就連右相此刻也沒有太多非議,
“至於那些百姓,再發下文書,分置周邊各地州郡,讓他們幫著一併安置。”
“雖然此時看起來是隻有投入,但是若是以後呢?這些百姓成為治下順民,一樣是國家財稅之根本。”
“地方州府會明白朝廷心意的。”
左相最後說道
大臣們紛紛點頭附和
哪怕左相的提議不是那麼的盡善盡美,可好歹也算是將事情解決了,
不過有一點,右相表示不敢苟同,
那便是左相最後對於三支軍隊,賞賜各異的態度,是否有嫌視軍將之意?
左相則是反問,
那若是喪城失地,不服王命和有功無過之人,所受獎賞一樣,那益州軍又該作何感想?
本來左相的方案已經解決了問題,
右相此時還要跳出來挑刺,
這不禁又惹得帝君面色不虞,心中一陣不快。
而左相這一番話,也並非全無道理,加上,確實沒有更好的方案,所以就連右相也只能勉強同意。
國庫沒錢,怎麼賞賜?
加賦?
右相一派不敢說所有人,都是憂國憂民之士。
但是,最起碼多多少少都會以百姓為重。
他們最想看到的就是輕徭薄賦。
怎麼可能願意在老百姓頭上再加賦?
既然左相提議先動用各地州郡府庫,日後再減免賦稅,那畢竟比直接給百姓加賦要好多了。
不過他們必定會失望,因為按照人性,底下州郡官員,又如何會將府庫已有的賦稅拿出來,而不是再次選擇加賦可以從中攥取好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