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推進程序(第3/4 頁)
。
效能相當卓越。
雖然現在的鋼鐵,不可能達到二戰時期的強度,想來做為火藥槍應該還是問題不大。
他打算用陶瓷作為槍管中間口徑的填充物,
一方面是陶瓷的熔點高於鐵水,不至於會融化在鐵水中。
再一個方面便是方便取出,若是碎在裡面,到時候直接取出來就是,
具體操作方法便是,利用一根空心的陶瓷棍,陶瓷兩頭一邊一根支撐柱,這樣可以將陶瓷柱懸空支撐在模具中間,
然後在模具中倒上鐵水,待鐵水冷卻以後,鋸掉兩頭的陶瓷支撐,只取中間部分,這樣成了一根完整的鐵管。
之後再取出裡面的陶瓷管,在槍管中間塞上實心鐵棒,最後再利用水車進行冷鍛。
這樣可以儘量保證整根槍管受力均勻,不至於厚薄不勻引起炸膛。
至於槍管裡面的平整,同樣可以用水力帶動銑刀打磨。
銑刀硬度不夠?沒關係,用壞了再換就是,沒有好的鋼材做為銑刀的原料,那就以量取勝。
如今,一切都交代清楚,大家各司其職,相信要不了多久便可以將火繩槍打造出來,李如璋尤為期待。
是真的能一鳴驚人,還是功敗垂成,只有鍛造出來才知道。
既然火藥槍的問題暫時敲定,剩下的火藥就簡單多了。
李如璋憑藉當初在書上看到的製造方法,將配比寫下來,交給工匠去收集。
與傳統的火藥配比不同,傳統火藥是一硫二硝三木炭。
然而這種配比,只能說是火藥的雛形,而不真正具備火藥的實用價值。
簡單來說就是,能燃能炸,至於威力和穩定性另說。
李如璋給出的配比則是一硝、二碳、三硫。
其中硝石的成分佔到整個火藥配比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碳佔百分之十五,剩下的才是硫磺。
他的這個配比,才是現代黑火藥的配比,威力比傳統火藥配比更是強上許多。
至於鐵砂彈丸,這些反而是所有環節裡,最簡單的部分。
整個過程很是新奇,即便是李如璋也是第一次製作槍械,他親眼見識到,水錘將一根厚度兩厘米的鐵管,經過反覆捶打之後,最後只剩下不到一公分的厚度。
厚度壓縮這麼多,想來硬度應該是達標的。
工匠們都暗自咂舌,如此耗費的材料也太多了些,
又是要用到瓷器,就連鐵料也要選最好惡精料,還要掐頭去尾,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最終就只得到一根鐵管,實在是有種得不償失的感覺。
但是在李如璋看來則不然,只要造出來的東西,能達到心中預期的效果,那就是值得,
何況若是真的實用,屆時全軍列裝,不知道要比弓箭強上多少。
因為火藥的威力不夠,便只能增加槍管長度,以彌補射程缺陷,
李如璋設計的火繩槍光槍管就達到一米五,整個槍身更是超過一米八,這還是沒有加裝刺刀的尺寸,如果加上刺刀的話,整體槍身長度必然超過兩米以上。
不過因為目前還在實驗當中,李如璋還沒有打造刺刀的想法。
據他原來所瞭解的那些火繩槍,除了倭國因為個子矮小的緣故,將火繩槍打造短小以外,
其他國家的火繩槍槍管幾乎都在一米到一米五之間,最長的甚至超過一米五。
李如璋猜測,這個長度,應該和槍管的承受能力有一定關係,
不過他用了最好的鋼鐵,又經過反覆冷鍛,想來應該不次於他所瞭解的那些火繩槍。
因為工匠沒有經驗,所以全程李如璋幾乎算是寸步不離,
終於在經過大家大半個月的通力合作下,這個時代的第一支火藥槍誕生了。
李如璋興奮至極,當場便要進行實驗,
因為不確定槍管是否合格,不確定會不會炸膛,李如璋不敢讓人直接拿槍射擊,而是採用遠端拉繩控制。
在大家期盼的目光下,隨著“砰”的一聲槍響,李如璋所擔憂的炸膛並沒有發生,卻出現了另一個讓所有人失望的情況。
儘管李如璋對火藥槍抱有極大期望,和完全足夠令他失望的準備。
可面對射程只有三四十米的距離,屬實令他感到破防。
即便他一開始也存了實驗不理想的準備,可如此不理想,他也實在難以接受。
不光射程短,威力還一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