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史記樂毅列傳(第4/4 頁)
聽說賢明聖德的君主,建立的功業不會被廢棄,所以能記載在史冊上;有先見之明的賢士,名聲一旦樹立就不會被毀掉,所以能被後世稱道。像先王這樣報了仇雪了恥,消滅了強大的萬乘之國齊國,收繳了齊國八百年積累的財富,等到他去世的時候,他的教誨還沒有衰微,執政辦事的大臣們遵循法令,謹慎對待庶子們,恩澤施加到普通百姓身上,這些都可以用來教導後世。
我聽說,善於開創的人不一定善於完成,善於開頭的人不一定善於結尾。從前伍子胥的建議被吳王闔閭採納,吳王的足跡遠至楚國郢都;吳王夫差卻不認同伍子胥的看法,賜給伍子胥一個皮囊,把他裝在裡面扔到江裡淹死了。吳王不明白伍子胥先前的建議可以幫助他建立功業,所以把伍子胥沉江了也不後悔;伍子胥沒能早點看清君主的器量不同,所以落得個被扔到江裡的下場也沒能改變什麼。
使自己免遭災禍,又能彰顯先王的功績,這是我最好的選擇。遭受詆譭和侮辱,敗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害怕的事。面臨不可預測的罪名,企圖僥倖謀取私利,從道義上講我是不敢這樣做的。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即使交情斷絕了也不會說對方的壞話;忠臣離開自己的國家,也不會為自己洗刷名聲。我雖然沒有才能,但多次受到君子的教誨。我擔心您身邊的侍從親信偏聽偏信身邊人的說法,不瞭解我這個被疏遠之人的行為,所以冒昧地寫信給您,希望您能留意看一看。
,!
於是燕王又封樂毅的兒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也時常往來於燕國和趙國之間,燕、趙兩國都把他當作客卿。樂毅最後在趙國去世。
樂間在燕國住了三十多年,燕王喜採用他的相國慄腹的計策,打算攻打趙國,就詢問昌國君樂間的意見。樂間說:“趙國是個四面受敵、經常打仗的國家,那裡的百姓熟悉軍事,不可以去攻打它。”燕王不聽勸告,於是去攻打趙國。趙國派廉頗迎擊,在鄗地大敗慄腹的軍隊,俘虜了慄腹、樂乘。樂乘是樂間的同宗族人。於是樂間逃到趙國,趙國接著就包圍了燕國。燕國只好重重地割讓土地給趙國求和,趙國這才解圍撤軍。
燕王悔恨沒有聽從樂間的建議,樂間已經在趙國了,燕王就給樂間寫信說:“商紂王的時候,箕子不被重用,他卻不停地犯顏直諫,希望紂王能聽從;商容得不到任用,自身遭受屈辱,也希望紂王能改變。等到民心已經喪失,連監獄裡的囚犯都自己跑出來了,然後這兩個人才隱退。所以紂王揹負著像夏桀一樣殘暴的惡名,而這兩個人卻沒有失去忠誠賢聖的名聲。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盡到了自己的憂患之心。現在我雖然愚笨,但不像紂王那樣殘暴;燕國的百姓雖然有些混亂,但不像商朝的百姓那樣嚴重。家裡有話,不互相傾訴,卻去告訴鄰里,這兩種做法,我認為您不該採取呀。”
樂間、樂乘怨恨燕國不聽從他們的計策,兩人最終留在了趙國。趙國封樂乘為武襄君。
第二年,樂乘和廉頗率領趙軍包圍燕國,燕國送上厚禮求和,趙國這才解圍撤軍。過了五年,趙孝成王去世。趙襄王派樂乘替代廉頗。廉頗攻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逃亡到魏國。此後十六年,秦國滅掉了趙國。
此後二十多年,漢高祖經過趙國,問道:“樂毅有後代嗎?”有人回答說:“有個叫樂叔的。”漢高祖就把樂叔封在樂卿,號稱華成君。華成君是樂毅的孫子。而樂氏家族中有樂瑕公、樂臣公,趙國將要被秦國滅掉的時候,他們逃到了齊國的高密。樂臣公擅長研習黃帝、老子的學說,在齊國很有名氣,被稱讚為賢德的老師。
太史公說:當初齊國的蒯通以及主父偃讀到樂毅回覆燕王的書信時,沒有不放下書而落淚的。樂臣公學習黃帝、老子的學說,他的宗師號稱河上丈人,不知道河上丈人出自哪裡。河上丈人教導安期生,安期生教導毛翕公,毛翕公教導樂瑕公,樂瑕公教導樂臣公,樂臣公教導蓋公。蓋公在齊國的高密、膠西一帶講學,是曹參相國的老師。
昌國君樂毅忠誠正直,是一般臣子所比不上的。他聯合五國軍隊,使濟水西邊成為廢墟。燕王受到離間,只能空對著樂毅的回信。義士慷慨激昂,賢明的君主敬重賢才。樂間、樂乘相繼為將,美好的風範始終不變。
:()答題:從始皇開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