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祖逖與桓溫(第1/2 頁)
祖逖(266 年~321 年),字士稚,范陽郡遒縣人,東晉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早年經歷:
出身名門:祖逖家中世代為官,都是食祿二千石的高官,是北方的名門望族。他的父親祖武,擔任過晉王掾、上谷太守。祖逖兄弟一共有六人,小時候父親便去世了。
性格豪爽:祖逖生性豪爽、不拘小節,少年時不愛讀書,喜歡行俠仗義,經常以兄長的名義拿出糧食布帛救濟鄉人,得到鄉中父老的看重。長大後,他博覽經史,學貫古今,被讚譽有治國才幹。24 歲時,祖逖被當地選拔為孝廉,之後又被推舉為秀才,但他都沒有接受。
初入仕途:祖逖曾在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等麾下任職,歷任大司馬掾、驃騎祭酒、主簿、太子中舍人、豫章王從事中郎等職。永興元年(304 年),他跟隨晉惠帝司馬衷討伐成都王司馬穎,大軍戰敗後退回洛陽。
2. 南下避難:永嘉五年(311 年),北方爆發永嘉之亂,社會動盪不安,祖逖帶著宗族親戚逃往南方避難。一路上,祖逖扶危濟困、佈置得當,被大家推舉為一行人的頭領。到達泗口時,晉元帝司馬睿迎之,並任命他為徐州刺史,接著又任命他為軍諮祭酒,率軍屯駐京口。
3. 堅定北伐:
渡江北上:祖逖北伐的決心堅定不移。他率領跟隨自己南下的宗族,毅然從京口渡江北上,立誓要掃清中原。祖逖進屯淮陰,一方面招募士卒,訓練軍隊;一方面設冶開爐,鑄造兵器。隊伍擴充到兩千人後繼續北上。
收服豫州:起初,北中郎將劉演防禦石勒,流民所聚集的塢寨首領張平、樊雅等都在譙郡一帶。祖逖興兵討伐張平,結合軍事進攻和離間計,殺死張平。後雖樊雅仍佔據譙城,但在祖逖的努力下,最終樊雅出城歸降。經過一年多的苦戰,祖逖終於攻佔譙城,在豫州站住了腳跟,並打通了北伐的通道。
智退桃豹:祖逖的部將韓潛與後趙大將桃豹分別佔據浚儀城東西二臺,對峙四十餘日。祖逖命人用布囊盛滿沙土,假裝是食用的大米,派千餘人運送給韓潛,又讓擔夫挑著真正的大米,佯作累壞了躺在道旁歇腳。當趙軍派精兵來襲時,擔夫丟掉米袋,四散而逃。趙軍誤以為晉軍糧食充足,士氣大挫,桃豹軍中無糧,最終連夜撤軍。之後,祖逖乘勝進軍,派韓潛攻佔封丘,威逼桃豹,他親自率軍奪取雍丘。又經過一年多的反覆爭奪,祖逖取得北伐戰爭以來最重大的勝利,朝廷以此擢升他為鎮西將軍。
4. 憤鬱而逝:
受到牽制:太興四年(321 年),晉元帝任命戴淵為徵西將軍、都督司兗豫並雍冀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出鎮合肥。祖逖認為戴淵雖有名氣,但不夠有遠見,而且自己辛苦收復河南,戰績眾多,卻仍不得朝廷重用。
憂慮成疾:祖逖又聽說王敦掌控長江中上游的軍隊,統轄州郡,自收貢賦,極大地阻撓了祖逖的北伐,同時對東晉政權也造成極大威脅,朝內矛盾日益尖銳。祖逖擔憂其大功難以實現,心情憤慨激盪生了病。
抱憾而終:祖逖雖然心內憂鬱氣憤,但並未停止進取,他擔心城南沒有堅固的屏障,於是派人營建修繕武牢城。工程未就,而祖逖身患重病,不久死在雍丘,終年五十六歲。祖逖死後,豫州人民十分悲傷,譙梁之地的百姓為祖逖建了祠堂。晉元帝追贈祖逖為車騎將軍,並命其弟祖約接掌其部眾。後趙趁祖逖去世之機,入侵河南,祖約難以抵禦,便退據壽春,祖逖收復的河南土地最終又被後趙佔據。
祖逖“聞雞起舞”的故事,一千多年來被傳為美談,勉勵人們勤奮學習,不斷進取。他以其堅定的北伐信念、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愛國精神,被後世譽為東晉時代的民族英雄。
桓溫(312 年—373 年),字元子,東晉譙郡龍亢人,是東晉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宰相、權臣。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出身背景:
桓溫出身於官宦世家,為東漢經學大師桓榮十世孫,其父桓彝,官至宣城太守。他未滿週歲時,太原人溫嶠見到,稱讚此兒骨骼不凡,聽其哭聲,覺得是英才降世。後來桓彝因兒子得到溫嶠賞識,便取名溫。
桓溫姿貌偉岸,豪邁爽朗,年少時同沛國劉惔友好往來,劉惔稱讚他的眼睛像紫石稜,鬚髮如刺蝟毛堅硬,是僅次於孫權、司馬懿一類的人物。之後桓溫迎娶晉明帝長女南康公主為妻,拜駙馬都尉,襲爵萬寧男。
2. 主要成就: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