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4)(第3/3 頁)
擔任滄海道(一作平壤道)行軍大總管。他率領唐軍從東萊渡海至遼東,突襲卑沙城成功,打通了山東半島通往遼東半島的糧草補給線,為唐朝的軍事行動提供了重要支援。儘管他在面對敵軍劫營時曾表現出怯懦,但最終因副將的出色表現而化險為夷,這一經歷也成為他軍事生涯中的一個獨特事件。
3. 性格與行為複雜:
外敦厚內詭詐:史書中對張亮的評價是“倜儻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人莫之知”。他表面上看起來敦厚老實,但內心卻有自己的盤算和心思。這種複雜的性格使他在官場和政治鬥爭中能夠靈活應對,但也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家庭行為不檢:張亮拋棄結髮妻子,迎娶了生性淫蕩、驕橫的李氏,對她既寵愛又懼怕。李氏與人私通,張亮卻將此人收為養子,這種家庭行為在當時的社會道德觀念下是不被認可的,也影響了他的名聲。
4. 結局悲慘且充滿爭議:
以謀反罪被斬:貞觀二十年,陝州人常德告發張亮私養義子五百人,蓄意謀反。唐太宗命人調查此事,程公穎與公孫常都證實張亮謀反。張亮雖辯解是被誣陷,但唐太宗認為他私養義子的行為就是謀反的證據,最終將他斬於市,並沒收其家中全部財產。這一結局與他曾是凌煙閣功臣的身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也引發了後人對他是否真的謀反的爭議。
總的來說,張亮在出身、經歷、性格和結局等方面都具有獨特之處,這些特點使他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顯得較為突出,也成為後人研究唐初歷史時關注的一個重要人物。
張亮被李世民執意殺掉,主要是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 涉嫌謀反:
蓄養義子:張亮被人告發私養義子五百人。在古代,私自大量蓄養義子容易被視為有不軌企圖,尤其是對於手握一定權力的大臣來說,這種行為很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皇帝會擔心這些義子可能被培養成私人武裝力量,對政權構成威脅。
有證人指證:程公穎與公孫常都證實張亮謀反。雖然這些證人的證言不一定完全可靠,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有人指證且張亮有蓄養義子這樣的可疑行為,使得謀反的罪名顯得較為可信。
2. 自身行為不檢點,失去李世民的信任:
家庭關係混亂:張亮拋棄結髮妻子,迎娶了生性淫蕩、驕橫的李氏。李氏與人私通,張亮卻將私通之人收為養子,這種違背倫理道德的行為嚴重影響了他的名聲和形象,也讓李世民對他的品德產生了質疑。一個連家庭關係都處理不好、道德有虧的人,很難讓皇帝繼續信任並委以重任。
3. 政治局勢的影響:
李世民晚年的政治考量:李世民晚年可能對功臣的忠誠度更加敏感。經歷了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的儲位之爭等一系列政治動盪後,李世民對朝廷內部的穩定格外重視。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可能威脅到政權穩定的因素都會被高度關注,張亮的行為和被指控的謀反罪名,使得他成為了李世民維護政治穩定的犧牲品。
總之,張亮被李世民執意殺掉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謀反的嫌疑、自身的不良行為以及當時的政治局勢等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了他的悲慘結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