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竹林七賢(第4/5 頁)
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歷:
早年聰慧:王戎自幼便表現出聰慧沉著的特質。六七歲時,他在宣武場看戲,猛獸在柵欄裡吼聲震天,眾人都嚇得避走,只有王戎一個人站在那裡不動,神色鎮定,連魏明帝在閣樓上看到了都非常驚奇。他還曾和一群孩童在路旁玩耍,看到李子樹上有很多果實,其他人都爭著去摘,只有王戎不去,他說:“李樹在路邊而且果實那麼多,一定是苦李”,眾人摘了後發現果然是苦的。
竹林之遊:王戎少年時,與阮籍成為忘年之交。阮籍和王戎父親王渾相熟,王戎當時在郎舍。阮籍每次去王渾的居所,待一會兒就走,但去看王戎的時候,很久才出來。阮籍曾對王渾說:“浚衝清雅高尚有見識,非你可比,和你說話,還不如和阿戎說話。”王戎是竹林七賢中年紀最小的一位,與阮籍、嵇康等人竹林之遊,談玄唱和。
仕途經歷:王戎初襲父爵,後被大將軍司馬昭闢為掾屬。他曾為荊州刺史、豫州刺史,加建威將軍。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參與西晉滅吳之戰,戰後以功封安豐縣侯,人稱“王安豐”。此後歷任侍中、光祿勳、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中書令、尚書左僕射等職。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位列三公。不過,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王戎被牽連免官,後被起用為尚書令,再拜為司徒。永安元年(304年)七月跟隨晉惠帝司馬衷北伐,兵敗後隨帝回到洛陽。同年十一月,晉惠帝被挾持遷往長安後,王戎逃奔郟縣。永興二年(305年),王戎去世,時年七十二,諡號為“元”。
2. 思想主張:
王戎崇尚老莊,善於談玄。他與嵇康和阮籍主張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徹底反對入仕做官的思想不同,在崇尚自然的同時並不反對名教,是老莊和周孔並尚。他曾問阮瞻“聖人貴名教,老莊貴自然,其旨異同”,阮瞻說“將無同”(意思是名教和自然沒什麼不同),王戎贊同這個說法。這也使得他在竹林七賢中職務及官品較高,是思想較為複雜和矛盾的人物之一。
3. 人物特點:
識鑑過人:王戎善於識人,對於道德之士、清議之士和有社會清望的人,多進行拔擢,並且善於識辨那些表裡不一的人,不願與這類人交往。比如,他的堂弟王敦當時聲名顯赫,但王戎卻不喜歡他,多次拒絕王敦的拜訪,後來王敦果然背叛朝廷。
至情至性:王戎重視自身情感,《世說新語》記載,他的兒子王綏幼時非常肥胖,年紀輕輕就去世了,王戎悲痛萬分。他認為聖人不動情,忘情世外;最底層的人談不上為情所牽掛;而對於感情最專注的,正是他們這一類人。
為人慳吝:王戎對自家財產較為看重,大量收購園田及水力磨坊,遍及天下,積聚財物無數,常自執算籌,晝夜計算。他很吝嗇,女兒嫁給裴頠時向他借錢數萬,很久沒有歸還,女兒回孃家時他臉色不好看,直到女兒把錢還給他才高興起來;一個侄兒要結婚,他送給他一件單衣,婚事辦完後又要了回來;家裡有好李子,拿出去賣時怕別人得到種子,賣時總在果核上鑽個孔,被世人所笑。
4. 作品及影響:
作品:王戎善草書,《華陵帖》是他目前唯一的傳世之作,收錄在宋拓本《汝帖》之中。
影響:王戎作為竹林七賢之一,其言行和思想在當時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也為後世研究魏晉時期的文化和士人的心態提供了參考。
劉伶(約公元221年-300年),字伯倫,西晉沛國人,是“竹林七賢”之一。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個人形象與性格:
容貌醜陋:劉伶身長六尺,其貌不揚,但他對此並不在意。
沉默少言:年少時就淡泊名利,不隨便與他人交往,但和阮籍、嵇康關係不錯,遇到知己便有說有笑。
不拘小節:為人灑脫,放浪形骸,不被世俗的禮儀規範所束縛。例如,他喝醉酒後,曾在屋子裡隨意赤裸著身體,即便朋友來訪也毫不在意,還說“我把天地當作房屋,把室內當成是我的衣褲,反倒是你們,怎麼就跑到我的褲子裡來了”。
2. 仕途經歷:
泰始初年(公元265年),劉伶曾做過建威參軍。他向朝廷上書主張“無為而化”,但這被朝廷視為無益之策,於是他的參軍之職被罷免。此後,劉伶無心仕途,再未擔任官職。
3. 文學成就:
《酒德頌》:這是劉伶的傳世代表作,被收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