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四大邊塞詩人的代表作(第3/4 頁)
的行為進行了批判。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精湛的藝術手法,成為了唐代邊塞詩中的傑作,反映了士兵的艱苦生活和悲慘命運,批判了將領的驕奢輕敵和不恤士卒。
《東平路中遇大水》是唐代詩人高適的作品。全詩如下:
天災自古有,昏墊彌今秋。
霖霪溢川原,澒洞涵田疇。
指途適汶陽,掛席經蘆洲。
永望齊魯郊,白雲何悠悠。
傍沿鉅野澤,大水縱橫流。
蟲蛇擁獨樹,麋鹿奔行舟。
稼穡隨波瀾,西成不可求。
室居相枕藉,蛙黽聲啾啾。
仍憐穴蟻漂,益羨雲禽遊。
農夫無倚著,野老生殷憂。
聖主當深仁,廟堂運良籌。
倉廩終爾給,田租應罷收。
我心胡鬱陶,徵旅亦悲愁。
縱懷濟時策,誰肯論吾謀。
以下是具體的詩句解析:
1. 開頭四句:
“天災自古有,昏墊彌今秋”,詩人開篇感慨天災自古以來就有,而今年秋天這種水患的災難更為嚴重。“昏墊”指水災,這裡直接點明瞭大水的災害性質。
“霖霪溢川原,澒洞涵田疇”,連綿不斷的大雨淹沒了山川平原,“霖霪”形容雨勢連綿不斷,“澒洞”形容水勢浩大,這兩句生動地描繪出洪水氾濫、水漫田野的場景。
2. 中間八句:
“指途適汶陽,掛席經蘆洲。永望齊魯郊,白雲何悠悠”,這幾句寫詩人在前往汶陽的途中,經過蘆洲,遠望齊魯大地的郊外,白雲悠悠,景色本應美好,但與大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傍沿鉅野澤,大水縱橫流。蟲蛇擁獨樹,麋鹿奔行舟”,詩人沿著鉅野澤前行,看到大水縱橫流淌,蟲蛇聚集在孤獨的樹上,麋鹿在水中奔跑彷彿在船上一般,這些景象十分奇特且驚悚,展現出大水給生物帶來的巨大影響。
“稼穡隨波瀾,西成不可求”,莊稼隨著波浪起伏,意味著秋天的豐收已經不可能了,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生計的擔憂。
3. 接著四句:
“室居相枕藉,蛙黽聲啾啾”,房屋被水浸泡,人們相互倚靠,青蛙和蟾蜍的叫聲此起彼伏,描繪出受災後人們的艱難處境和周圍環境的嘈雜。“仍憐穴蟻漂,益羨雲禽遊”,詩人憐憫洞穴中的螞蟻被水沖走,同時更加羨慕天上的飛鳥能夠自由飛翔,透過對比進一步表達了對受災生靈的同情。
4. 最後八句:
“農夫無倚著,野老生殷憂”,農民失去了依靠,鄉野老人深深憂慮,體現出大水對普通百姓生活的沉重打擊。
“聖主當深仁,廟堂運良籌。倉廩終爾給,田租應罷收”,詩人希望聖明的君主能夠施行仁德,朝廷能夠想出好的計策,給百姓提供糧食,免除田租,表達了對朝廷救助百姓的期望。
“我心胡鬱陶,徵旅亦悲愁。縱懷濟時策,誰肯論吾謀”,最後詩人表達自己內心的鬱悶和憂愁,雖然自己有拯救時世的策略,但又有誰願意聽取呢?既體現了詩人對百姓的同情和對國家的擔憂,也流露出一種懷才不遇的感慨。
總體而言,這首詩透過描寫東平路中遇到的大水,展現了水災的嚴重程度以及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朝廷的期望和自己的感慨。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壯闊的自然景象。“白日依山盡”寫太陽挨著山巒漸漸落下,給人一種時光流逝的感覺;“黃河入海流”則展現黃河奔騰向大海的宏偉氣勢。後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富有哲理,它告訴人們如果想要看到更遠更廣闊的風景,就需要登上更高的地方,這兩句也常被用來激勵人們要有進取精神,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
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的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描繪了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畫面。“秦時明月”和“漢時關”是互文手法,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關隘,說明邊塞戰爭持續時間之久。第二句“萬里長征人未還”,寫出了邊塞戰士長期征戰不能回家的悲哀。後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詩人借漢代名將李廣來表達希望能有像他一樣的將領,使敵人不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