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長安的月(第2/3 頁)
套書,一本是古塔和崔力帶領懂漢字的二十幾個戰士,用漢語寫完的;
一本是哈尼爾他們用於闐國語寫的,只是于闐國語寫的,中間還要加上漢字,不然他們的語言承擔不了這麼大的知識量,因為表音字要為很多東西製造詞彙。
而漢字卻不需要,因為漢字有一個特別的本事,那就是漢字的組合可以很清楚的表達一個意思。
這個工作從十二月初開始,一直幹到第二年的三月底,一共有七十八人參與編寫,兩百多人校驗,共耗時四個月。
期間,他們會認真核對每一個問題,有不懂就會再次問詢袁華,然後先寫草稿,最後才再次落筆。
他們就這麼一路走,一路寫,一路探討,一路實踐,一路實驗,一路驚歎,一路總結。
他們相互之間,透過這項偉大的工程,變得無比親近,相互之間稱為“我的兄弟”。
請一定要記住,這個時代無比純樸,他們愛恨分明,“兄弟”這個詞,和現代的意義完全不同!
這個時代的“兄弟”,是真的會一起拔刀,一起衝上去,一起死的那種!
而他們越寫,越驚訝,他們能夠感受到這本書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他們私下會稱袁華為“先知先生”,這裡並沒有特殊的含義。原本只是因為,袁華比其他人更早的知道這個世界的本質。
時間就這麼過去,從夏到冬,從西域走進大漢,走過一個個部落,走過一個個村莊,他們終於走到了終點。
哈尼爾指著遠處,月下的一座城,說道:“看,那就是長安!”
袁華帶著羊皮披風和兜帽,用圍巾裹著臉,他的眼睛上有冰雪的結晶,他看著遠處的月,和那座月下的古城,默默不語。
崔力策馬向前,他的話很少,但說的深情:“長安啊!”
古爾麗在想,那座城裡一定有無數的茶葉,絲綢和瓷器。
而古塔卻雙手按住馬背,他高高的站在馬鞍上,看向遠處的大城。這孩子從八歲起,就常常聽到袁華和崔力議論大漢,議論長安。他跟著劉玉,學習漢字,說漢話,讀漢文古籍。那些解憂公主帶來的竹簡,被一代代女官復刻,那些故事裡全是長安!一半的古塔,其實已經是漢人。這時,不知為何,古塔突然想哭,可又不知道為何要哭,淚水就在眼底。
是啊!
一個孩子,他走了一萬兩千裡的長路,只為看一眼長安。
夜裡,他們最後一次露宿野外,天氣很冷,可他們的心是滾燙的。
哈尼爾喝了一碗羊肉湯,長長的出了一口氣,對著火光嘆息說道:“若是我早生八十年,就能看到最繁盛的長安。”
袁華不懂,他問道:“現在的長安不繁盛嗎?”
哈尼爾搖搖頭,他仰頭看著雪花,說道:“我的爺爺曾對我講述那段歷史,那還是在距今七十多年以前的時候,當時強大無比的大漢王朝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綠林軍和赤眉軍如洶湧澎湃的潮水一般,攻進了繁華壯麗的長安城。
他們一路勢如破竹,所到之處皆燃起熊熊烈火。那些宏偉壯觀的宮殿樓閣也未能倖免,被無情地付之一炬,滾滾濃煙直衝雲霄。這些人,還將貪婪的雙手伸向了埋葬著歷代皇帝的皇陵,肆無忌憚地挖掘開來,獲取其中珍貴的財寶。
那場大火整整燃燒了三天三夜,彷彿要將整個長安城都吞噬殆盡。昔日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的街道如今變得冷冷清清,滿目瘡痍。無數長安百姓驚恐萬分,紛紛拖家帶口逃離了這座曾經讓他們引以為傲的城市。
遙想當年,長安城中人口多達八十餘萬,熙熙攘攘,一片繁榮昌盛之景。然而經過這場浩劫之後,如今這裡只剩下區區三十萬人左右,往昔的輝煌已不復存在。。。”
袁華知道東漢定都在洛陽,他真的不知道為何東漢要定都洛陽,現在他終於知道了真相。
原來,長安曾經被大火點燃,原來長安曾經經受劫難。
他緩緩地轉過身去,目光再一次投向了遠方那座歷經滄桑、古老而神秘的城市——長安。這座曾經輝煌無比的都市,如今雖然略顯沉寂,但他深知,它終有一日會再度崛起,煥發出昔日的榮光與繁華。
想象著大唐時的長安,他彷彿看到了一幅壯麗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屆時,來自世界各地的使節和商隊紛至沓來,他們帶著各自國家的奇珍異寶和獨特文化,匯聚於此,使得長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大都市。大街小巷人頭攢動,人們摩肩接踵,川流不息。街頭巷尾瀰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