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史記》誕生:史聖的心血與使命(第2/4 頁)
簡約質樸的青衫,揹著輕便的行囊,憑藉著雙腳的力量,徒步穿越那連綿起伏的山川與奔騰不息的河流,不辭辛勞地走訪各地聞名遐邇的名城古蹟。在會稽山上,他心懷敬畏與虔誠,苦苦追尋大禹治水那震撼人心的偉大足跡,他佇立在山巔,望著那滔滔奔騰、永不停歇的江水,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當年大禹率領萬千民眾與洪水展開殊死搏鬥的壯烈場景,那是人類與自然不屈抗爭的英勇史詩;在曲阜城中,他漫步於大街小巷,用心感受著儒家文化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深厚底蘊,與當地的儒生們圍坐而談,各抒己見,在思想的碰撞與交流中,對孔子的深邃思想和光輝事蹟有了更為深刻透徹、入木三分的理解與感悟;在汨羅江畔,他懷著沉痛與崇敬之情緬懷屈原那感天動地的愛國情懷,他靜靜地凝視著那滔滔不絕、似在悲泣的江水,恍惚間似乎看到了屈原那悲憤絕望、毅然投江的孤獨身影,不禁為之黯然神傷,潸然淚下。
這些豐富多彩、刻骨銘心的遊歷經歷,宛如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寶庫,讓司馬遷積累了豐富詳實且生動鮮活的創作素材,也使他對歷史的演進規律和人生的深邃意義有了更為全面深刻、高屋建瓴的洞察與感悟。回到長安後,他憑藉著自身卓越的才華與淵博的學識,順利進入朝廷,榮任太史令一職。此時的他,已然褪去了年少時的懵懂青澀,成長為一位胸懷壯志凌雲、學識淵博精深的傑出史官。
然而,命運的風雲變幻總是讓人猝不及防。漢武帝時期,李陵奉命出征匈奴,在那場慘烈無比的戰役中,因敵眾我寡、孤立無援而不幸兵敗投降。訊息如晴天霹靂般傳回長安,朝堂之上瞬間一片譁然,輿論鼎沸。漢武帝盛怒之下,龍顏大怒,欲以雷霆手段嚴懲李陵家族,以儆效尤。司馬遷出於對李陵為人的深入瞭解和對公正公平的執著堅持,毅然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安危,向漢武帝進諫忠言。
在那威嚴莊重、令人心生敬畏的朝堂之上,氣氛凝重壓抑得讓人幾乎喘不過氣來。漢武帝高高在上,端坐在金碧輝煌的龍椅之上,龍顏大怒,眼神中透射出令人膽寒的威嚴與憤怒。他怒目圓睜,大聲呵斥道:“司馬遷,你好大的膽子,竟敢為叛將李陵求情,你可知罪?”司馬遷匍匐在地,卻毫無懼色,緩緩抬起頭,目光坦然鎮定,直視著漢武帝的雙眼,不卑不亢地說道:“陛下,李陵將軍以區區少數兵力對抗匈奴大軍,仍殺敵無數,雖最終兵敗投降,但臣以為他定是有難言之苦衷,或心存壯志,欲尋機再報效朝廷。陛下不可僅憑一時之敗而重罰其家族,如此行事,恐會令將士們寒心,動搖軍心,於國家社稷不利。”漢武帝聽後,愈發惱怒,聲色俱厲地喝道:“你這是在指責朕的決策有誤嗎?”司馬遷趕忙說道:“臣不敢,臣只是希望陛下能從長計議,慎重周全地處理此事,莫要因一時衝動而釀下大錯。”
漢武帝卻對司馬遷的辯解充耳不聞,盛怒之下,毅然下令將他處以宮刑。這一慘無人道的刑罰,對於司馬遷而言,無疑是一場滅頂之災,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身心雙重打擊。在那陰暗潮溼、瀰漫著腐臭氣息的牢房裡,司馬遷身心遭受著無盡的折磨與煎熬。他時而陷入絕望的深淵,痛苦不堪,甚至一度在生死邊緣徘徊,產生了結束自己生命的念頭。但每當他緊閉雙眼,試圖逃避這殘酷現實之時,腦海中便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父親臨終前那飽含期望的眼神,浮現出那些尚未完成的歷史記錄,那是家族的使命與歷史的重託。他想起自己遊歷四方所親眼目睹的百姓生活百態,想起那些歷史人物的傳奇故事與輝煌成就,他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絕不能就這樣輕易放棄。
出獄後的司馬遷,面容憔悴,身體孱弱,但眼神中卻透著一股前所未有的堅毅。他的妻子柳倩娘始終陪伴在他身旁,不離不棄,宛如他在黑暗中的一盞明燈。
回到家中的小院,四周靜謐得只能聽到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柳倩娘輕輕攙扶著司馬遷,走進那間簡陋的書房。她看著丈夫蒼白的面容,眼中滿是心疼,輕聲說道:“夫君,你受苦了。但你莫要灰心,我會一直在你身邊,陪你度過這艱難的時光。”司馬遷微微握住妻子的手,感激地說道:“倩娘,有你在,是我此生最大的慰藉。這《史記》,我必須完成,哪怕只剩下一口氣。”
此後的日子裡,柳倩娘悉心照料著司馬遷的生活起居。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進書房,她便會端來溫熱的飯菜,溫柔地勸道:“夫君,先用些膳食,莫要累壞了身子。”司馬遷常常沉浸在思緒中,聽到妻子的話,才回過神來,微笑著點頭:“多謝娘子,我稍後便吃。”
在創作過程中,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