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張騫回朝(第2/2 頁)
騫第一次通使西域,宛如一把利劍,劈開了混沌,使中國的影響如同一道曙光,直達蔥嶺以西。自此,西域同內地的聯絡如同藤蔓般日益緊密,絲絲纏繞;而且中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如春筍破土,建立並逐漸密切起來,此誠之謂“鑿空”,開闢出一條前所未有的通道。
,!
張騫這一次出使西域,不僅僅是一次充滿艱險的外交旅行,它更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學考察。一路上,張騫對廣闊的西域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實地調查研究,詳細記錄下每一處見聞。他不僅親自走訪了西域各國和中亞的烏孫、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諸國,親眼目睹各國的風土人情、政治格局,還憑藉著非凡的交際能力,初步瞭解到奄蔡、安息、條支、身毒等國的諸多情況。無論是各國的奇風異俗、獨特物產,還是人口分佈、城市佈局、兵力強弱,他都是不厭其煩地詳加記錄。
如今,張騫歸來,將其一路的見聞,向漢武帝作了詳盡報告。在朝堂之上,他對蔥嶺東西、中亞、西亞,以至安息、身毒諸國的位置,描述得精準無誤;對各國特產,如數家珍般一一列舉;談及人口、城市、兵力等關鍵資訊,更是條理清晰,資料詳實。這堪稱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對於這些地區第一次最為詳實可靠的記載,是後世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古地理和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在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中得以完整儲存。
張騫出使西域,抗擊匈奴不屈不撓,功勳卓著,漢武帝劉徹有感於他的博廣瞻望之志,特取“博廣瞻望”之意,封張騫為博望侯。朝堂之上,漢武帝對張騫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彙報,頻頻點頭,極為滿意。他深知,這些寶貴資訊將為今後大漢的外交和軍事行動指引方向。於是,又加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同時授堂邑父為“奉使君”,以表彰他們的赫赫功績,讓朝野皆知,英雄必受厚待。
當下,西域形勢已然風雲變幻。在失去河西走廊這一戰略要地後,匈奴不得不向西北退卻,卻仍賊心不死,妄圖依靠西域諸國的人力、物力,與西漢繼續對抗,妄圖捲土重來。張騫審時度勢,提出極具戰略眼光的“斷匈奴右臂”的方案,透過聯合西域諸國,特別是烏孫國,共同抗擊匈奴,從側翼入手,徹底瓦解匈奴勢力。
漢武帝聽聞此計,深以為然,當即陷入沉思,開始仔細斟酌考慮出使的人選。張騫見狀,毫不猶豫,奮勇申請二次出使。他目光堅定,言辭懇切,向漢武帝表明自己的決心與信心:願再次踏上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為大漢的安定繁榮披荊斬棘。
元狩四年,漢武帝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再任張騫為中郎將,委以重任。此次,張騫率領三百多名精心挑選的隨員,攜帶的財物更是驚人,金幣絲帛等堆積如山,價值數千鉅萬,牛羊成群,足有萬頭之多。這浩浩蕩蕩的隊伍,肩負著重大使命,計劃第二次出使西域。
此行目的明確,其一,招與匈奴有矛盾的烏孫東歸故地,以切斷匈奴右臂,讓其首尾不能相顧;其二,宣揚大漢國威,憑藉大漢的強盛實力與深厚文化底蘊,勸說西域諸國與漢聯合,使之成為漢王朝忠心耿耿的外臣,共同抵禦匈奴,開疆拓土。
出使前,張騫憑藉著上次出使的見聞與敏銳的洞察力,向皇帝進言:西南有通路可到達西域。原來,之前張騫在大夏的時候,曾留意到當地有邛竹杖和蜀布售賣,頗為奇特。經詢問,該國人告知是從身毒買來的。
這身毒,乃是天竺二字之轉音。張騫好奇心起,多方查探得知,身毒在大夏東南,當地風俗與大夏有幾分相似,尤為獨特的是,那裡的人民喜好乘象出戰,威風凜凜,且國瀕大川,水資源豐富。張騫憑藉著豐富的地理知識與大膽的推理,大夏距離中國萬二千里,猜測身毒又在大夏東南數千裡,而此處有蜀物輸入,想必一定離蜀地不遠。當下,他向皇帝建言:如今咱們若要出使大夏,北行必然經過匈奴領地,危險重重,不如從蜀西進,較為妥當便捷,應當不至於遭遇意外阻礙,可保一路順遂。
武帝聽後,眼前一亮,欣然依議,當即下令,派遣唐蒙持節趕赴蜀地,至犍為郡,分遣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四路大軍並出,分別一出駹,一出莋,一出邛,一出僰,全方位探訪道路,力求打通這條西南通途,為大漢的外交與商貿開闢新航道。
:()絲路長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