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老宋頭的房子犯大忌(第6/7 頁)
特色的環境審美體系漸漸形成,並由應用於陰宅逐漸轉變為應用於陽宅的選址及規劃。
“風水學說雖然是按照‘氣’、‘陰陽’、‘四靈’、‘五行’、‘八卦’等風水學因素考慮的,但出於‘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取得一種和諧的關係。所以,追求一種優美的、賞心悅目的自然和人為環境的思想始終包含在風水的觀念中。
“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風水學作為一種來源複雜、發展漫長的綜合性理論,其本身具有諸多獨特屬性。首先就是神秘性。縱觀歷史,每種文明裡都包含了某些神秘性的因素,這絕不是通俗意義上的愚昧迷信,而是繼承於人類社會初期乃至圖騰時代的一種獨特的社會心理及文化現象,體現了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好奇與謙卑。真正意義上的風水學說是在具體闡述‘氣’、‘陰陽’等概念及其相互關係的基礎上,演繹出的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其中囊括了古代玄學的珍貴思想。如《葬經》中所謂‘銅山西崩,靈鍾東應。木華於春,粟芽於室’便是試圖以聯絡的觀點解釋自然萬物,雖然其假想的成分居多,但出發點卻是從自然的本身來解釋自然而非求助於上帝,具有樸素辯證法的特徵,體現了中國古代玄學中的智慧光芒。
“風水學的神秘性內容作為一種帶有濃重形而上色彩的存在,實為古人留給後世的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例如‘氣’這一中國文化中特有的概念,就在風水學的理論與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發揚和完善。郭璞《葬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無論是陽宅還是陰宅的選址或營建,都很重視對氣的疏導、纏護、會聚、回收,其目的都是為使有‘升降變化’的‘天地之氣’會聚於穴。應該說,它和西方人對心理空間的感受有相似之處,只是所選擇的方法大相徑庭。這種‘氣’的理念,經過風水學說神秘性的渲染,直接影響著中國人的文化及生活的各個方面。
“說完了風水學的神秘性,再談談它的的科學性。理論之所以為理論,在於它自身體系的邏輯性。理論之所以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在於它的現實意義。風水學說之所以能夠延續千年,且在科學主義大行其道的當代社會仍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於它的許多內容與科學理論並不矛盾,具有科學性。當代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普里高津指出:‘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是著重研究整體性和自發性,研究協調與協同。現代科學的發展,……更符合中國的哲學思想。’而風水學說,正是中國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從整體與自發的角度認識世界的理論,它生動的詮釋了中國人的自然觀。中國人熱愛自然尊重自然,講究‘有機的自然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正如莊子所講‘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中國人的這一觀念很好的反映並儲存在了實踐性相對較強的風水理論中。研究風水理論,對於我們認識中國古代的自然觀及認識論,都具有重要意義。
“風水學還有詩性呢。人是感性的動物。理效能夠接受的東西,感性上不一定接受。反之同理。而最能成功將這二者統一起來的,是詩歌。馮友蘭先生曾對詩歌在這方面的特點有詳細的論述:‘宗教和詩都是人在幻想的表現。它們都把想象和現實混合在一起。兩者的區別在於:宗教把它所說的看為真的,而詩歌知道它所說是虛幻的。詩人是自覺的,它不符合科學,但並不反對科學。在詩歌中,人們得到了感情的滿足。’從某種意義上說,風水學不是科學,更不是迷信,而是一首詩。這首詩寫在我們的建築中,寫在我們的景觀裡。在誦讀這首詩的時候,我們並不在乎它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只知道它是很美的。
“山子,你背誦過《雪心賦》,你就給你師兄背一段,讓他聽一聽《雪心賦》的語言,那簡直就是詩歌的語言。”
山子說:“我就背一下卷二的第一章論龍脈行度吧。水固切於觀流,山尤難於認脈。或隱顯於茫茫迥野,或潛藏於淼淼平湖。星散孤村,秀氣全無半點。雲蒸貴地,精光略露一斑。聳於後,必應於前。有諸內,必形諸外。欲求真的,遠朝不如近朝。要識生成,順勢無過逆勢。多是愛遠大而嫌近小,誰知迎近是而貪遠非,會之於心,應之於目。三吉六秀,何用強求。正穴真形,自然默合。八卦五行,必須參究。浮花浪蕊,枉費觀瞻。死絕處有生成氣局,旺相中察休廢蹤由。棄甲、曳兵、過水,重興營寨。排槍、列陣、穿珠,別換門牆。遊龜不顧而參差,是息肩於傳舍。連珠不止而散亂,似假道於他邦。滾滾桃花,隨風柳絮,皆是無根無蒂,未必有形有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