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建立國家的家底(第2/3 頁)
目前的狀況的魚肉為主食,米飯、麵食為輔食,除索倫人比較適應外,其他各民族都不太適應,但是在這艱難國度,大家都能夠吃飽,已經是非常滿足的事情。
基於北方河流豐富的漁業資源,松花江及其各個支流捕撈簡單、快捷,一千漁業捕撈工人,就足夠完成兩萬人的食物。
而未來的發展方向是隨著更多、更大的漁船的建造,要沿黑龍江、烏蘇里江、北海、鄂霍茨克海向更遠的地方獲取魚肉、海豹肉、鯨魚肉,取之不盡的魚類資源變成出口產品。
,!
蒙古人、鐵驪部人飼養的馬匹、牛羊、駱駝在松花江幾條支流的沖積平原河谷中。
索倫人、鐵驪人飼養的馴鹿也有3萬多隻,是目前北明最大的一筆財富。
這些馴鹿不但要提供肉食,還要提供皮革、皮毛,尤其皮毛,是北方越冬的戰略資源,沒有一件羊皮大衣、鹿皮大衣、駱駝皮大衣很難熬過冬天,而現有的牲畜資源是能夠給每一位北明人提供一件皮大衣的。
而魚皮棉襖、魚皮棉褲、魚皮羊毛襖、魚皮羊毛褲、魚皮羽絨服都紛紛登場。
從遼北地區能夠買到棉花,一斤棉花要半兩銀子,量也不大。
沒有雞鴨的飼養,羽絨是嚴重不足的,獵殺的飛禽提供一些,而這些獵殺飛禽的羽毛要做箭的尾翼,貿易團隊的朱赫人,從前郭爾羅斯的女真商販那裡交換、購買了部分雞鴨,慢慢發展吧。
而最近開始的野豬馴化飼養成效最為顯著,野豬這繁殖快、飼料簡單,其飼料完全是漁業生產的垃圾處理,野豬的馴化飼養嚴重依賴漁業生產,所以所有的野豬飼養場都建設在沿江、沿河的漁港附近,豬肉的快速生產將成為主要食物之一。
目前已經建立大型豬場11處,並從前郭爾羅斯引進部分女真人飼養的家豬進行雜交。並讓猶太人從俄羅斯人那裡購買儲備了大量的苜蓿飼草種子,爭取明年廣泛種植苜蓿、陷菜等飼料作物的種植,把雜交野豬飼養擴大到4萬頭以上,為每一個國民每年提供豬肉100斤。
飲食結構在元老院的匡算下。明年達到每人每年豬肉一百斤、魚肉兩百斤、牛羊肉30斤、馴鹿肉30斤、雜糧20斤、蔬菜、野菜30斤。
最足的底氣就是有一萬八千噸魚的儲備,其中有一萬六千噸鮭魚,多是醃製的鹹魚,儲備可確保兩年以內不會出現食物短缺,這在17世紀,在飢餓的明末,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相關產業也要集約化管理,更加專業的捕撈公司、飼養場、更加專業的冶煉產業工人、造船產業工人、專業化農民、製造業產業工人與技術人員,尤其是技術人員、技術開發人員嚴重匱乏。
譚啟明第一不能夠面面俱到、第二是對很多東西也是一知半解,需要反覆、繁雜的實驗求證。
漢族人接受能力最強,做產業工人、做戰士、做科研人員都很適應,而鐵驪部的人做漁夫勉勉強強,做產業工人根本不行,做戰士還是不錯的,做牧人也很合格。這樣的問題在蒙古人、索倫人上也差不多。
也實在沒有辦法,產業工人中 必須強加那些蒙古人、索倫張、鐵驪人……讓一個幾輩子都放牧、狩獵的人去造船,太難了。
而猶太人與漢人工匠都有比較好的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這些人中選取優秀分子組建科研團隊,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具、新武器讓北明逐步強大起來。
棉布嚴重缺乏、亞麻布嚴重缺乏,牲畜皮革比較寬鬆,而魚皮非常寬鬆,所以外衣、外褲依舊以魚皮為主。
依靠前世帶來的唯一工具,那把瑞士軍刀,以軍刀說明書的標準,建立了度量衡體系,米、公斤的標準度量衡用青銅鑄造,所有的居民點都統一用後世的度量衡。
只有少部分人可以有柔軟的棉布內衣。目前紡織業在各族婦女中都有進行,產出有限、品種單一,而從共和國的資源條件出發,毛紡、與亞麻紡織最為有利,不缺少羊毛的,而越冬的棉衣已經迫在眉睫。
按照現代軍隊訓練的部隊有,霹靂支隊180人 近衛支隊180人,蒙古山支隊180人,利庫德支隊120人,乞兒吉斯騎兵隊80人,新設鐵驪衛300,目前在修建從小興安嶺到白楊木河的道路,修路遙遙無期,就沒有計算在軍隊內。
現有軍隊740人,隨馬加丹開拓團出發的部隊300人,總計是1040人 。在2萬人口的基礎上,養一千人的軍隊絕對不少了,不能再多了, 再多影響生產的。
:()北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