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歷史人物——周赧王(第1/1 頁)
</dt>
&esp;&esp;周赧王(?-前256)亦稱王赧,是東周的)公元前312-290
&esp;&esp;庶長子 不詳
&esp;&esp;庶次子 不詳
&esp;&esp;庶三子 (姬央)公元前296-265
&esp;&esp;庶四子 (姬皝)公元前279-?
&esp;&esp;庶五子 (姬鍩)?-公元前230
&esp;&esp;藉資伐秦
&esp;&esp;赧王在位期間,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他所統治的地盤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萬多人口。還分成“東周”和“西周”,兩部分由東周公和西周公分治,赧王居於“西周”(即王城)。時秦國已攻佔了韓、魏、趙三國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赧王在憂心忡忡中度日。這時,楚國想抑制秦國勢力的擴充套件,派使者請赧王以天子名義,號令各國協力攻秦。赧王大喜,命令西周公籤丁湊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可是缺少武器、糧餉。赧王向境內的富戶籌借軍資,付給他們借券,答應周軍班師之日以戰利品償還。
&esp;&esp;債臺高築
&esp;&esp;公元前256年,赧王準備就緒,任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五千軍隊伐秦,並約六國諸侯到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南)會合,一起出擊。不料,除了楚、燕兩國派了些兵來以外,其他四國的兵馬都失約不來,在伊闕的總兵力不過幾萬,遠不是幾十萬秦兵的對手。結果,等了3個月仍不見其他四國的兵馬到來,士氣渙散,西周公只好帶著自己的人馬無功而回。
&esp;&esp;西周國的富戶見周軍回來,紛紛持借券向赧王討債。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譁不止,聲音直傳入內宮。赧王愧悔不及,又無可奈何,只好躲到宮後的一個高臺上避債。周朝人將這個高臺稱為“逃責臺”(即逃債臺)。
&esp;&esp;秦滅東周
&esp;&esp;此後,秦軍不肯罷休,攻下韓國的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負黍(今河南省登封縣西南)後,直撲東周王城。赧王驚慌,打算逃奔韓國或魏國。西周公勸說道:“秦吞併六國已是大勢所趨,韓、魏兩國也不會倖免,大王與其到那時被俘受辱,還不如趁早投降,結局或許能好些。”赧王無奈只好率領臣下和宗室,到祖廟哭拜了一番,三天後,親自帶著家眷、圖冊,去秦軍軍營投降。秦昭襄王受降,封他為周公,命令他居住於梁城(今陝西省韓城縣南),並奪去象徵國家權力的九鼎寶器。至此,東周宣告滅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