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小皇帝頻繁上下:漢殤帝(第1/6 頁)
話說那鄭眾封侯這事兒,可真是開了漢廷的先例。和帝呢,覺得他剷除竇氏有功,而且班賞的時候這鄭眾又推辭得多、接受得少,所以就對他格外寵信,竟然給了他侯位。嘿,這可真是讓人無語,一個宦官,本來就該幹些灑掃庭院的活兒,怎麼能跟公卿大臣們相提並論呢?就算這鄭眾還算乖巧聽話,立了功也不驕傲自滿,可也不能封他為侯啊!這簡直就是教猴子爬樹、引螞蟻決堤,後患無窮。光武帝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因為這鄭眾封侯,算是開了個壞頭,以後這天下啊,不亂成一鍋粥才怪呢!
咱先不說這糟心的事兒了,說說永元十五年的時候吧。那年夏天,發生了日食。那些當官的就說這是陰氣太盛,上奏說要把各位王爺都打發到自己的封地去。哎呀,這日食本來就是正常的天文現象,就算和人事有點關係,也可能是鄧後要臨朝的預兆,怎麼能怪到王爺們頭上,讓他們去封地呢?這不是瞎扯嘛,真是讓人笑掉大牙。
其實啊,和帝這人特別重兄弟情,一直遵循他父親的做法,讓兄弟們都留在京城。當那些官員上奏要遣發王爺們的時候,和帝心裡那叫一個捨不得,還下了詔書說:“這日食的異常,責任在我一個人身上。王爺們還小,早早離開親人,我這心裡也不好受。我這當皇帝的,對他們有著‘蓼莪凱風’裡那種親人分離的哀傷。這不是國家的制度,而且我也捨不得他們走,還是讓他們留下吧。”
沒過多久,到了冬天,和帝去章陵舊宅祭祀,還讓王爺們都跟著一起去。祭祀完了,就和宗室的人一起喝酒玩樂,大家都高興得很。後來又順道去了雲夢,到了漢水邊上,正打算再去江陵呢,突然接到留守太尉張禹的奏章,說不應該跑這麼遠遊玩。和帝看了奏章,也就只好回去了。
清河王劉慶的中傅衛,跟著清河王一起出行,這傢伙一路上可沒少撈錢,竟然搜刮了一千多萬緡。這事兒後來被和帝知道了,就派人去審問整治,還怪劉慶沒有早點告發。劉慶就回答說:“衛是我的師傅,是朝廷選來的,我本來就笨,只知道聽他的話做事,也不方便去查他,所以就沒先知道這事兒。”和帝聽了劉慶的回答,覺得還挺合適的,等到把衛的贓物都抄出來後,就都賜給了劉慶。劉慶推辭不要,但是和帝非要他收下,劉慶沒辦法,只好拜謝接受了。
太尉張禹也因為這次出行得到了特別的賞賜,其他留守的官員和隨從的大臣們也都得到了不少錢帛。這時候,嶺南按照慣例進貢了龍眼和荔枝,為了送這些東西,每隔十里就設一個驛站,每隔五里就安排一個人瞭望,大家馬不停蹄地傳送,白天黑夜都不停。臨武縣長唐羌實在看不下去了,就上書詳細說了這進貢有多辛苦,還請求和帝別太看重這些吃的。和帝看了奏章,就下詔書禁止進貢,還讓太官不要接受這些珍貴的食物。這可算是和帝做的一件好事,所以得好好說說。
又過了一年,司徒魯恭因為一些事情被免官了,司空徐防就被升為司徒,大鴻臚陳寵被升為司空。陳寵之前是廷尉,後來升為大鴻臚的。再後來,改年號為元興,大赦天下,那些因為犯罪被削去宗室身份的人,也都恢復了平民身份。接著,雍地突然發生地裂,當時的人都覺得這是不祥之兆。等到十二月的時候,和帝生病了,而且一天比一天嚴重,最後竟然駕崩了,享年才二十七歲,在位十七年。
這時候問題來了,和帝沒有立太子,後宮生的孩子大多夭折了,大家都覺得皇宮裡好像不太吉利,所以有孩子出生,就趕緊讓奶媽抱到宮外,寄養在民間。和帝快不行的時候,大臣們都不知道皇嗣在哪裡,沒辦法擁立太子,只好去稟報鄧後,請她拿主意。鄧後心裡清楚,後宮還有兩個孩子,大兒子劉勝,一直有重病,不方便立為太子;小兒子劉隆,才出生一百天,已經寄養在宮外了。於是鄧後馬上讓人把劉隆接進宮,立為太子。當天晚上,劉隆就即位了,尊鄧後為皇太后,鄧後就開始臨朝聽政。
不到半個月,就改了年號,定為延平元年,升太尉張禹為太傅,司徒徐防為太尉,讓他們參與尚書事務,百官都得聽他們的。鄧太后覺得皇帝還小,想讓重要的大臣住在皇宮裡,就命令張禹留在宮中保護,五天才能回一次家。還提拔光祿勳梁鮪為司徒,接替徐防的職位,成為三公之一。封皇兄劉勝為平原王,把和帝葬在慎陵,廟號是穆宗。
總的來說,和帝在位這十七年,還算英明仁恕,有點他祖父的風範。他年輕的時候就能除掉竇氏,掌握大權;後來又尊重儒家,禮遇士人,善於納諫,愛護百姓,像減免租稅、賑濟饑荒、撫卹貧民這些好事,史書上都記了不少。遇到災異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