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朱穆遭囚與陳龜拜表(第1/6 頁)
話說梁冀這傢伙,膽大包天,竟然帶劍就往朝堂上闖。這可把眾人嚇得不輕,就在大家都愣神的時候,尚書張陵站了出來。這張陵啊,那可是個有膽有識的硬骨頭,他眼睛一瞪,大聲呵斥梁冀,讓他趕緊滾出去,還一把奪下了梁冀的佩劍。梁冀這下可傻眼了,平時作威作福慣了,哪見過這陣仗啊?他“撲通”一聲就跪在地上,像個犯錯的小學生一樣,不停地磕頭謝罪。可張陵根本不搭理他,當場就彈劾梁冀目無君上,說這種大罪應該交給廷尉去治罪。
桓帝呢,心裡其實也對梁冀有點不滿,但又不敢太得罪他,就想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讓梁冀罰俸一年,算是給他個教訓,讓他長長記性。梁冀雖然心裡不服氣,但也沒辦法,只能咬著牙謝恩,灰溜溜地退下了。
河南尹梁不疑,之前舉薦過張陵做孝廉,聽說張陵當面把自己的哥哥梁冀給懟了,就把張陵叫過來,有點埋怨地說:“我舉薦你出來當官,沒想到你卻把我哥給彈劾了,這可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啊!”張陵挺直了腰桿,理直氣壯地說:“明府您當初舉薦我,不就是覺得我有能力嗎?我現在這麼做,正是為了報答您的知遇之恩啊!我只是在盡我的職責,維護朝廷的規矩,您怎麼能懷疑我呢?”這一番話,說得梁不疑啞口無言,臉上一陣白一陣紅,只好尷尬地把張陵送走了。
梁冀因為這事兒,對梁不疑懷恨在心,覺得他胳膊肘往外拐。於是就暗中指使中常侍在桓帝面前說壞話,把梁不疑的官職給撤了,調到光祿勳這個位置上。梁不疑也知道哥哥容不下自己,乾脆就辭官回家,和弟弟梁蒙整天關著門,對外面的朝政不聞不問,眼不見心不煩。
梁冀這下可高興了,馬上暗示百官,推薦自己的兒子梁胤當河南尹。這梁胤啊,名字不太好聽,叫胡狗,當時才十六歲,長得那叫一個寒磣,穿起官服來都不像個樣子,京城的人看到他那副模樣,都在背後偷偷笑話他。可桓帝卻像被灌了迷魂湯一樣,對梁胤特別寵信,賞賜了不少好東西。
到了和平二年,桓帝又改年號為元嘉。這一年啊,春天剛走,夏天就來了,天氣暖和得很。桓帝這小子不安分,竟然趁著夜色偷偷溜出去,跑到梁胤的家裡吃喝玩樂,一直鬧到天亮才回宮。你說這事兒鬧的,也太不像話了!結果當天晚上就颳起了大風,把樹都給颳倒了。等到天亮,天空中陰沉沉的,霧氣瀰漫,就像老天爺在發脾氣一樣。
以前的太尉楊震的次子楊秉,這時候已經從郎官升職當了尚書。他看到桓帝這樣胡來,心裡著急啊,就上書勸諫桓帝不要微行。可桓帝哪會聽他的呢?根本就不把他的話當回事。
沒過多久,又碰上了旱災和地震。這可把朝廷折騰得夠嗆,沒辦法,只好下詔書讓大家舉薦品行高尚、特立獨行的人。安平人崔寔,就是崔瑗的兒子,被舉薦到了京城。崔寔來到京城一看,哎呀媽呀,這國家亂成一團糟,皇帝昏庸無能,奸臣當道,心裡就明白這時候想改變現狀太難了。於是他就耍了個心眼,假裝生病,不去參加對策。回到家後,寫了一篇幾千字的政論,拐彎抹角地批評時政。
這篇政論的大概意思是說:“從堯舜當皇帝,湯武做大王的時候開始,都得依靠聰明睿智的大臣和博學多才的臣子,所以皋陶出謀劃策,唐虞就興盛起來;伊箕教導有方,殷周就繁榮昌盛。後來那些繼承皇位,想要建立中興大業的君主,又有哪個不是靠著賢能的人的幫助呢?現在天下之所以治理不好,主要責任在皇帝身上。皇帝太平日子過久了,對國家的安危就不重視了,要麼沉迷於吃喝玩樂,不管國家大事;要麼聽不進忠臣的勸告,分不清真假好壞;要麼在做決策的時候猶豫不決,不知道該怎麼辦;要麼身邊的大臣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不敢說真話;要麼那些被疏遠的臣子,就算有好的建議,也因為地位低而被忽視。所以國家的法律制度鬆弛,有才能的人在下面乾著急。真是可悲啊!
從漢朝建立到現在,已經三百五十多年了,政令得不到執行,上下都懈怠偷懶,社會風氣敗壞,老百姓變得狡猾虛偽,大家都盼著能有個中興之主來拯救國家。而且治理國家的方法,也不一定非要像堯舜那樣才行,只要能把國家的漏洞補上,把壞的地方改正,讓國家恢復安寧就可以了。
對於治理天下的人來說,如果不是品德高尚的人,那就要用嚴厲的手段才能治理好,太寬容了就會出亂子。為什麼這麼說呢?看看孝宣皇帝,他很清楚怎麼當皇帝,也懂得怎麼治理國家,所以用嚴刑峻法,把那些壞人都嚇得不敢搗亂,國家就安定下來了,他在祖廟享受祭祀,被稱為中宗。可是到了元帝即